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瑞典这国家,表面上看着是人间天堂,人均GDP高得吓人,政府出手大方,医疗教育基本不花钱,空气清新得跟过滤过似的,街上安静得连只鸟叫都听得清。 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往这跑,尤其是那些喜欢独处、不爱凑热闹的,来了瑞典简直如鱼得水。街上车少人稀,邻居之间谁也不烦谁,日子过得跟隐居似的,听着挺带劲,可这事到了中国人身上,就完全不是那儿了。 咱中国人骨子里就爱热闹,大冬天零下十几度,只要不飘雪,照样上街遛弯,三五好友凑一块唠嗑,热乎劲儿十足。可到了瑞典,你会发现这地儿静得让人心里发毛,马路上车开过去跟没声似的,房子门口压根见不着人影,大家都窝家里享受那份“清净”。 公共场合就更别提了,地铁里、商场里,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连电梯里都安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要是你试着跟旁边的人聊聊天气,人家顶多礼貌性地笑一笑,然后迅速把话题掐断,压根没有接着唠的意思。这种“社交荒漠”的感觉,对习惯了人情社会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比憋在屋里三天还难受。 再说这生活便利程度,跟国内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在国内,手机一划拉,外卖、打车分分钟搞定,想吃啥喝啥都能送到家门口。可在瑞典,外卖选择少得可怜,偏远点的地方压根就没送餐的,餐馆晚上八九点就关门,过了饭点只能啃面包喝凉水。 晚上想出去吃个夜宵?满大街黑灯瞎火,连个摆摊的都找不着,有时候走在路上,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寂静岭”的游戏世界。咱中国人讲究“人间烟火气”,可在瑞典,这种烟火气就跟被吸尘器吸走了似的,半点不剩。 瑞典人还特别守时,迟到几分钟都算不礼貌,这对咱中国人来说也挺别扭。在国内,朋友聚会晚个十分钟八分钟的,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在瑞典,你要是迟到,人家说不定就觉得你不尊重人。而且瑞典人工作和生活分得特别清,下班之后绝对不聊工作,连邮件都不回。 咱中国人讲究团队合作,有时候加个班、帮同事个忙都是常事,可在瑞典,你要是下班后还谈工作,人家可能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这种文化差异,在工作中特别容易闹矛盾。 最让人受不了的,还得是瑞典的冬天。那冬天长得能让人怀疑人生,下午两三点天就全黑了,外头零下二十多度,雪深得能没到膝盖。太阳好几天都不露个脸,整个人都跟被按在黑屋子里似的。时间一长,不少人就开始抑郁,感觉干啥都提不起劲。 咱中国人习惯了四季分明,春天踏青、夏天撸串、秋天赏菊、冬天打雪仗,可在瑞典,冬天除了窝家里,真没啥别的活动。想找个地方跟朋友聚聚?咖啡馆倒是不少,可人家那“Fika”文化,就是喝杯咖啡、吃点点心,礼貌性地聊两句,根本不像咱中国人那样推心置腹地唠嗑。 瑞典的移民融合也有问题。虽说瑞典对移民政策挺开明,可实际上,移民大多住在郊区的“百万计划”住宅区,跟内城的瑞典本地人老死不相往来。走在郊区的街上,满眼都是中东、非洲面孔,大家说着自己的语言,过着自己的生活,根本融不进瑞典主流社会。 咱中国人虽说也有自己的圈子,可心里还是想着能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可在瑞典,这事儿比登天还难。有时候跟瑞典同事聊个天,人家一听说你是移民,眼神立马就变了,好像你身上贴了个“外来者”的标签。 都说瑞典是个高福利国家,可这福利对咱中国人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个负担。医疗免费是没错,可看病得预约,小毛病等个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要是急病,说不定还得自己掏钱去私立医院。教育免费也是真的,可瑞典语教学让咱中国孩子根本跟不上,学校又缺中文老师,孩子学习跟不上,家长跟着干着急。而且瑞典人骨子里的“政治正确”,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你要是说了句啥不中听的话,说不定就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在瑞典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朋友圈越来越小,除了几个中国朋友,几乎没啥社交活动。有时候站在窗前,看着外头空荡荡的街道,心里就跟被掏空了似的。虽说瑞典的风景很美,福利很好,可这种美和好,对咱中国人来说,就像隔了一层玻璃,看得见摸不着。咱中国人讲究的是“群居”,是“热闹”,是“人情味儿”,可在瑞典,这些东西都成了奢侈品。时间一长,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不过,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待不下去。那些能适应瑞典文化、喜欢安静的人,说不定还能过得挺滋润。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瑞典就像一个美丽的牢笼,看着挺好,可待久了,就想逃出去。这倒不是说瑞典不好,只是咱中国人的根在热闹的地方,在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在能跟亲朋好友随时唠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