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皇太极派20多岁的妃子孝庄,去照顾在松锦之战中被炸得外酥里嫩的弟弟多尔衮。他躺着,她坐着……然而,俩人3个月的朝夕相处,至少给满清皇室留下了两个未解之谜:孝庄太后死后37年不下葬,顺治帝掘多尔衮墓…… 松锦之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多尔衮的军帐里弥漫着血腥味和草药味。这位战功赫赫的亲王此刻像块被摔碎的瓷器,左臂和右腿裹着厚厚的纱布,渗出的血渍在白麻布上晕成暗褐色。孝庄掀帘进来时,他正疼得龇牙咧嘴,看见她手里端着的药碗,忽然别过脸去——这位兄嫂比自己还小两岁,此刻却要亲眼见他这副狼狈模样。 孝庄把药碗搁在矮几上时,手指蹭到了碗沿的热度。 她没说话,先去解多尔衮腿上的纱布。 腐肉的气味混着草药味涌上来,她眼皮都没眨一下,棉签蘸着烈酒擦过去,多尔衮闷哼一声,额角滚下汗珠。 “当年在草原上摔断腿,你可比这能忍。”孝庄的声音很轻,像帐外掠过的风。 多尔衮扯了扯嘴角。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他跟着皇太极打猎,马惊了,摔在石头上,是当时还叫布木布泰的孝庄,偷偷揣着草药给他敷了半个月。 那会儿她刚嫁给皇太极,他还是个锐气逼人的小贝勒。 军帐里的烛火晃得人影忽明忽暗。 孝庄给伤口换新药时,多尔衮忽然问:“皇嫂,你说八哥(指皇太极)派你来,是真疼我,还是怕我死在战场上?” 药汁在碗沿晃出细微波纹。 孝庄低头缠纱布,声音听不出情绪:“王爷活着,比啥都重要。” 谁都清楚,松锦之战打了两年,清军能把明军困死在锦州,多尔衮的铁骑是关键。他要是死了,八旗军的半条命就没了。 可皇太极偏派了自己的妃子来。 这举动在满人中不算离谱——早期满族习俗里,亲族之间互相照拂本就寻常,可放在皇家,就多了层说头。 孝庄是科尔沁的格格,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 这姑侄俩捆着科尔沁的势力,在后宫站稳脚跟。多尔衮呢,母亲阿巴亥当年被皇太极逼着殉葬,他心里那点疙瘩,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皇太极让孝庄来,像往烧得正旺的炭火里撒了把盐。 既显得皇室体恤,又像在提醒多尔衮:你再厉害,也得在我眼皮子底下。 三个月里,军帐的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有时是孝庄读战报给多尔衮听,有时是多尔衮指着地图骂明军将领,更多时候,是俩人对着沉默,帐外的风卷着沙砾打在帆布上,像谁在低声说话。 多尔衮能下地走路那天,孝庄收拾东西要回盛京。 他忽然从背后扔过来个东西,是枚雕着海东青的玉佩。孝庄接住时,玉佩上还带着他的体温。 “谢皇嫂。”他声音有点哑。 孝庄没回头,掀起帘子就走了。 谁也没料到,这三个月的相处,像在历史里埋了颗种子。 后来皇太极猝死,没留遗诏。多尔衮手握重兵,却没自己称帝,反而把孝庄的儿子福临扶上了皇位,也就是顺治帝。 朝堂上流言四起,说孝庄为了儿子,下嫁给了多尔衮。 这流言像条影子,跟着孝庄到了死。 她临终前嘱咐康熙:“别把我葬在太宗(皇太极)陵里,就搁在你爹顺治的孝陵附近。” 这话说得蹊跷。 按规矩,皇后死后必须跟皇帝合葬。康熙犯了难,干脆先把祖母的灵柩停在暂安奉殿,一停就是37年。 直到雍正登基,才匆匆给孝庄修了昭西陵,还特意让陵墓的方向对着盛京,像是在跟皇太极解释什么。 更蹊跷的是顺治。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顺治就下令掘了他的墓,把尸体拖出来鞭抽棍打,还削了他的爵位。 这恨来得太猛,不像单纯恨多尔衮摄政专权那么简单。 倒像个孩子,发现了父母藏着的秘密,恼羞成怒。 其实拨开那些流言看本质,这两个谜团,根子里都是权力和人情的撕扯。 孝庄不肯合葬,或许不是因为下嫁,而是她太清楚自己在清初政坛的分量。她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她的陵墓若葬进太宗陵,像在提醒后人:这天下,有我一半功劳。可她又是个女人,在男权社会里,这份功劳只能藏着掖着。 顺治掘墓,也不全是冲多尔衮,更多是冲自己的无力。 他登基时才6岁,多尔衮当摄政王,说一不二,连他的母亲孝庄都要看多尔衮脸色。这种压抑到了极致,就变成了疯狂的报复。 至于孝庄和多尔衮那三个月的朝夕相处,或许没那么多风月。 一个是看透宫廷冷暖的后妃,一个是身负血海深仇的亲王,他们在军帐里交换的,可能更多是对权力的理解,是对“身不由己”的共鸣。 历史总爱把男女之间的故事往私情上引,可有时候,政治里的那点温度,比私情更耐人寻味。 信息来源:《清史稿·后妃传》《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传》《清圣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