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接受《十三邀》采访。 许知远问:在这么长段的文化尺度下,人显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接受《十三邀》采访。 许知远问:在这么长段的文化尺度下,人显得那么小。那您觉得人怎么样获得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许倬云:要有一种教育,养成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扩展可能性。 许知远:那应该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他的力量又那么微薄,他怎么应对这样一个潮流呢?怎么自我解救呢? 许倬云:我就讲人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向内寻求帮助。 主持人问他:“人的归宿是什么?” 许倬云回答:“我伤残之人,要能自己不败不馁,唯有向内走,安顿自己。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 许倬云年幼时身有残疾,不能行走,于是他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 他也曾感觉活着没有意义,但他不能随便自杀,因为周围还有爱他的人,他爱的人。 许倬云说: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败不馁,生下来就如此,如果你长到十五岁才一棒槌被打倒,那就完了,起不来的。我从生下来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和面对,许倬云告诉我们:向内走,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能去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能回去的地方,那个回归的地方才是一个人的基本盘。 许倬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老先生迟暮之年,有人问“你是否有遗憾?”,老先生沉默良久后,说出“但悲不见九州同”。让人潸然泪下。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 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