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9日,毛主席访苏归来,留影,父子同框,难能可贵,永恒的回忆! 毛泽东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到后来投身革命事业。他1893年出生在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早年帮家里干农活,接触到外面世界后开始求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加入军队短暂服役,很快就退伍继续读书。在长沙求学期间,他接触新思想,1918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他整理书籍,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1921年,他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从此走上领导革命的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组织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推动武装斗争。长征途中,他领导红军克服重重困难,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他的核心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统一战线策略,壮大力量。1945年中共七大,他确立了思想指导方针。1949年,他指挥解放军赢得全国胜利,成立新中国,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他的经历体现了从农民到领袖的转变过程。 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生于长沙,那时正值革命风云变幻。他幼年跟随母亲杨开慧生活,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两人育有三个儿子。1927年后,家庭分离,杨开慧带着孩子们躲避敌人追捕。1930年,杨开慧被捕牺牲,毛岸英当时8岁,也一同入狱。后来党组织营救他出狱,他和弟弟毛岸青被送往上海,寄养在地下党办的幼儿园。1931年幼儿园遭破坏,两兄弟流落街头,过上乞讨日子,弟弟毛岸龙下落不明。那段日子很苦,他们靠捡垃圾维持生计。1936年,党组织安排他们赴苏联学习,先到法国转道,到达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接受教育。毛岸英在那里改名,勤奋学习各种知识。二战爆发后,他申请参军,1943年加入苏联红军,担任坦克连指导员,参加白俄罗斯战役和攻克柏林战斗,获得中尉军衔。 1946年,毛岸英返回中国,与父亲重逢。那是19年后的团聚,毛泽东安排他到农村劳动,学习中国国情。他去陕甘宁边区一个模范农民家,参与种地和日常劳作,皮肤晒黑,手上起泡,但逐步适应基层生活。194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工厂和农村工作。1949年10月,他与刘思齐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一家机器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参与生产管理。他的成长轨迹从流浪到战场,再到国内基层,体现了革命家庭子女的特殊经历。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决定访问苏联,商谈两国关系。12月6日,他从北京乘专列出发,途经东北,向边境进发。毛岸英以秘书身份随行护送,到满洲里站。那天是12月9日,专列抵达边境小城满洲里,他下车换乘苏方列车。站台上,父子两人合影留念,这成为他们难得的同框记录。照片中,两人并肩站立,背景是火车和边境景物。这次合影发生在毛泽东访苏行程中,象征父子短暂相聚。毛泽东继续前往莫斯科,毛岸英则返回国内。这张照片后来流传开来,体现了家庭情感与国家责任的交织。 毛泽东访苏期间,与斯大林会谈,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外交有重要意义。3月4日,他乘专列返回北京,继续领导国家建设。毛岸英在北京机器厂工作,积极投身生产。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出兵支援。10月,毛岸英主动请战,加入志愿军,成为首批入朝人员,任总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入朝后,处理文件和翻译任务。11月25日,美军飞机空袭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作战室,投下凝固汽油弹,毛岸英未能撤出,当场牺牲,年仅28岁。他的牺牲是战争中的普通一例,但因身份特殊,引发关注。 消息传回国内,周恩来等人先收到电报,决定暂缓告知毛泽东。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将电报交给毛泽东。他看完后沉默良久,拿出烟点燃,又灭掉,反复几次。卫士递上火柴,他控制情绪,说战争总有牺牲,谁让他是自己的儿子。彭德怀发电报请罪,毛泽东回复称毛岸英是普通战士,不需特殊对待。他的反应显示出作为领袖的克制。毛岸英遗体安葬在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遗物包括帆布包、几件衣服、书籍和一把剪刀。其中一件改制的衬衣,袖子可拆,实用性强。 毛泽东将儿子部分遗物秘密保存,包括两件棉布衬衣、一顶军帽、一双袜子和一条毛巾,放入柜子,保存26年,直到1976年逝世后才被发现。这反映出他个人情感的隐忍。他的其他子女中,毛岸青早年受伤,需要长期休养。李敏和李讷陪伴身边。整个家庭在革命年代遭受多次离散,毛泽东失去多位亲人,如弟弟毛泽覃、毛泽民、妹妹毛泽建等,都在斗争中牺牲。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牺牲近20万人,毛岸英只是其中一员,他们的贡献换来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