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要在军事上“吞并”加沙,也要在外交上对抗世界? 8月4日,以色列第12频道曝出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向核心内阁提交一份“加沙全面占领”计划,拟在5日内阁会议上寻求批准;与此同时,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4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也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补票”。两条新闻在同一周发生,把以色列推到了“与全世界为敌”的聚光灯下。 以媒披露的方案显示,内塔尼亚胡把目标定为“击溃哈马斯、救回人质、永久解除加沙对以色列的威胁”,但细节透露出的却是“军事占领—民政接管—安全缓冲区”三步走,实质等同于推翻2005年单边撤离的决策。 以军内部已出现公开反对声音:一是兵力不足,二是占领后每年至少需新增100亿美元安全支出,三是担心重演1982年黎巴嫩泥潭。更关键的是,一旦以军再次驻扎加沙,将直接面对230万巴勒斯坦平民的日常管理,人道责任无法外包。 本轮冲突爆发至今,已有9个美洲国家(巴巴多斯、牙买加等)和多个欧洲国家(挪威、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三国首脑在7月底的密集表态,意味着G7内部也出现“裂缝”。 联合国系统内,巴勒斯坦虽仍是“观察员国”,但承认国的比例已升至76%,美国否决的“合法性成本”正急剧升高。若9月联大再出现“压倒性承认”,以色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当147面国旗在联合国大厅为巴勒斯坦起立鼓掌,而以色列却准备把坦克开进加沙腹地,这种反差已不只是外交数字游戏,而是对“两国方案”的最后一击。 内塔尼亚胡或许赌的是“美国大选前的政治空窗”,但世界多数国家赌的是“历史不会倒退”。以色列若执意“单挑”全球主流共识,结局可能不是“与全世界为敌”的悲壮叙事,而是在军事、道义、经济三条战线同时陷入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