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那天,王卫国站在店门口,风吹过,冥币在手里沙沙作响。他脑海里闪过拍摄《西游记续集

那天,王卫国站在店门口,风吹过,冥币在手里沙沙作响。他脑海里闪过拍摄《西游记续集》的日子。 那是1998年,他接下玉皇大帝这个角色,每天早上5点起床,粘胡子、戴头冠,光化妆就得3个小时,卸妆后脸上常常过敏红肿。 为了一个端坐的镜头,他得保持“如山脉凝滞”的姿态,腰酸背痛也不敢动弹。 拍完戏,片酬每集不过500块,辛苦换来的却是观众的认可——豆瓣投票中,他以72.3%的得票率成为“最经典玉帝”。可谁能想到,这份荣耀没过几年,竟被印在冥币上,成了祭祀用品! 更荒诞的是,这种冥币还不止一家店有。回到北京后,他托朋友打听,发现河北雄县、山东菏泽等地的小作坊都在批量生产这类“玉帝冥币”。 店主们直言:“客户就认这个,玉帝管三界,印他才像真钱,下面好使!”王卫国听完哭笑不得,荧屏上的神仙形象,竟成了地下世界的“金融符号”。 他一开始气得不行,甚至连续两年祭祖都不用冥币,改烧传统锡箔元宝。可气归气,维权却无门。 律师告诉他,这些小作坊没注册、没厂址,全国上千家,流动性极强,根本抓不到人。 2017年河北法院的一个类似判例也表明,冥币属于民俗用品,演员对角色形象没有排他权,起诉肖像权更是难上加难。 时间倒回2000年,那时的王卫国刚发现自己的“冥币形象”,心里别提多晦气。他回忆起拍戏时的种种辛苦,不禁感慨:演员这行,表面风光,实则心酸。他不仅演过玉帝,还在《三国演义》中饰演张辽。 记得拍合肥之战时,他穿着38斤重的战甲,顶着烈日策马狂奔,拒绝用替身,只为镜头真实。 汗水混着尘土糊满脸,导演喊“卡”时,他差点从马上摔下来。可这些努力,观众未必全记得住,倒是玉帝的形象,被小作坊“盗用”后,成了街头巷尾的笑谈。 最初的愤怒过去后,王卫国渐渐想开了。2015年,他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调侃:“想通了,好歹我还是‘天地银行行长’,算跨界再就业吧!”他还现场模仿玉帝捻冥币的动作,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可笑声背后,谁能懂他的无奈?一个演员,塑造角色是为了艺术,可角色一旦深入人心,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民间解读、被随意挪用,甚至变成祭品烧成灰烬。这何尝不是一种“反噬”? 说到底,王卫国的遭遇并非个例。早在1982年,演员左大玢因饰演观音菩萨,穿着戏服去长沙开福寺采购时,竟被香客跪拜高喊“菩萨显灵”,吓得她躲进后院。 2010年,饰演如来佛祖的朱广龙在泰国清迈旅游,发现佛具店卖的经文册上印着他的剧照,店主还坚称“这是正宗佛陀相”。这些荒诞事,映射出一个现实:影视形象深入人心后,容易被民众内化为信仰符号。 北大民俗学者陈连山教授曾指出,冥币印影视形象是当代“造神运动”的一种体现。民国时期的冥币多印阎王、城隍,1980年代受港台影响,开始出现玉帝、八仙等神话人物。 到了2000年后,《西游记》重播率高达98.7%(央视索福瑞数据),王卫国版的玉帝成了国民级视觉符号。 小作坊为省成本,直接翻用剧照,迎合了民众对阴间“官僚体系”的想象——玉帝管三界,自然是“地下银行”的最高主管,冥币印他才“权威”。 那天清明节后,王卫国回到家,把那沓冥币锁进抽屉,久久没再拿出来。他不是迷信,而是觉得,这纸钱烧下去,仿佛烧掉的不仅是祖先的“钱”,还有自己作为演员的尊严。 他曾以为,穿上龙袍、戴上冠冕,是荧屏上的荣耀,可谁知,这身戏服最后成了火中灰烬,成了民间信仰的“道具”。艺术生命的失控,让他百感交集。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多年后,他偶尔会跟朋友聊起这事,语气里多了一份淡然:“人这一辈子,演好自己的戏就够了,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用,那是管不了的。”或许,这正是演员的宿命——塑造角色,成就经典,却也得接受角色脱离自己、被重新定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