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30秒,把鞋底的灰尘擦拭干净,方能入馆》 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有一座战争纪念馆,外形不算特别抢眼,灰砖圆顶,坐落在格里芬湖北岸,远远看上去像一座沉默的墓碑。 但让人真正记住这座博物馆的,不是建筑风格,而是它门口的一块“地毯”——准确地说,是一面被投影出来的日本旭日旗。 这并不是普通的装饰,而是一项设计明确、态度鲜明的“入场仪式”。所有参观者只要想进馆,就必须从这面旭日旗影像上踩过去。投影覆盖了入口通道,没有任何绕行的可能。 有人说这是“踩踏30秒擦干净鞋底”的规定,其实并没有官方文件规定时长,但每一个走进去的人都必须完成这个动作,哪怕只是几秒,也避不开。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原本就是为了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澳军士兵而建,特别是1942年日本对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的空袭——64次轰炸,共造成243名平民死亡。 这段历史在澳大利亚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记。更不用说新几内亚战役中,澳军曾几乎全歼近20万日军部队,双方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仇恨积怨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这块投影旭日旗,不只是“擦鞋”的实用功能,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让参观者在进入展馆前,先“踩一脚历史”。 2013年,这一设计引发了日本方面的不满。当时一位日本参议员参观馆内展览时,看见游客从旗帜上踩过,当场提出抗议。 随后日本政府向澳方表达正式立场,认为旭日旗和日章旗一样,属于国家象征,要求立即撤除相关投影。 澳大利亚的回应则显得相当“冷静”——他们指出旭日旗并不是日本目前法律上的国旗,它只是自卫队和海军使用的军旗,不属于国家法定标识。换句话说,踩了也没违法。 从2013年到2025年,十多年过去了,这块旭日旗投影依然保留在原地。据馆方统计,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名游客从上面走过,年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 这不仅是一个展陈安排,它已经成了这座博物馆最有标志性的“景点”。 对于澳大利亚本国民众来说,他们普遍将这种踩踏视为一种历史纪念。 像每年11月11日的全国默哀一样,这种行为已被纳入他们日常的战争记忆文化中,是一种仪式化的表达方式。 不是仇恨的情绪释放,更像是一种“记住曾经”的提醒。 不同国家的反应就没这么一致了。韩国、以色列等二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有不少网民对澳大利亚的做法表示支持,甚至称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事实上,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并不只是靠一块投影来表达历史态度。展馆内部专门设有二战展厅,展出包括日军使用过的武器、澳军在达尔文保卫战中的文物,甚至还有当年在悉尼港被击沉的日军微型潜艇残骸。 这些展品所营造出的历史语境,与入口的旭日旗投影形成呼应,强化了整个纪念馆的主题基调。 这种设计背后并非偶然。澳方设计团队在构思时就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走进展馆的人,不只是“看展”,更要“参与”到历史中来。 通过这种必须参与的行为,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深层影响。踩踏旭日旗,就是让参观者以一种身体上的动作,完成心理层面的表态。 到了2025年,这项设计已经不止是一块门垫,它成了全球战争博物馆中最具争议、也最具象征意义的展陈之一。 它提醒人们,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事,它活在今天每一个被重新记起的时刻,也藏在每一脚无声的踩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