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2025年7月,印度国大党领袖胡尔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到,政府应该立马推动“基层变革”,不能只满足于从事国际分工中最底端的组装业务,要想和中国抗衡,印度要打造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如今我们切实的生活在“制造业强国”中,可能对曾经那段“制造业不发达”的日子有所遗忘,以至于很多人在注意到中国和印度的许多相似之处后,就认为印度可以复制一遍中国的制造业道路,并且认为这是印度唯一可以走的“道路”。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印度真的能像中国一样建立起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吗?真的能重演一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景吗? 在印度前央行行长、金融学教授拉詹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从宏观上来看,印度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比中国晚10年左右,印度的经济产出相当于中国2007年的水平,落户18年左右。这就使得印度想要追赶中国的速度,需要其经济增速每年是中国的几倍才能实现。 就算先不谈超中国几倍的经济增速可不可能实现,中国可不会原地踏步等待印度。 当然,印度能否实现“制造业强国”,能否复制“中国道路”,其核心问题不在经济表面增速,而是在印度的内部经济结构能否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拉詹在其著作中表示,印度的基础教育、政府扶持策略和社会力量这三结构上,都难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从教育基础上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施的义务和全民教育,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下而上的道路。 在80年代,许多企业不是从城市中成长起来的,而是从农村、乡镇中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从最微小的工业零部件生产起,直到形成城市-乡镇-农村的全产业链。 印度无法从农村中形成生产集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受教育水平远低于中国。经营一家企业不仅需要资金,而且还需要会识字的会计、能看懂说明书的工程师和懂得操作流程的工人,改开初的中国已经有很多人掌握了这些技能。 而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让印度的精英阶层没兴趣将资源配置到教育方面。他们认为教育会让底层人有思考的能力,从而让社会变得不稳定,影响到自己的特权地位。 真正让印度开始增加对教育的投资的原因,不是因为印度的精英阶层大发善心了,而是因为精英阶层看到了市场对受教育的劳动者有需求。 如果再不提高教育基础,精英阶层的利润就要受损。只有问题影响到自己的钱包时,印度的精英阶层才会“勉为其难”的做出改变。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拉古拉迈·拉詹、罗希特·兰巴:为什么印度的工业化程度远逊于中国?》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