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中国,中国人让我反感!”这是日本民众的真实声音,调查显示,喜欢韩国的日本人逐年增加,但不喜欢中国的却高达74%。 日本人对待中国,认为自己处于上方。认为日本经济领先于中国,或者即使GDP输了,但技术仍然领先。但随着国家差距被越拉越大,日本人也越来越急躁上火。这样的情绪通过数字,被体现了出来。 根据2024年的最新统计,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观感确实不乐观。近74%的日本人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更有高达87%的人认为中国是“威胁”,而持积极看法的比例仅有6%。 这并非一时半会的情绪。十年前的2014年,这个数字也高达83%。这说明,一种长期且普遍的负面情绪,似乎已在日本社会扎下了根。 现实的另一面,却是中国的蓬勃发展和日本的持续低迷。无论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是风靡世界的中餐,亦或是上海那种让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都在展示着中国的活力。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其GDP占全球比重甚至倒退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陷入了所谓“失去的三十年”。一个经济持续放缓的国家,为何对其邻国民间的“厌恶感”反而愈发高涨,这背后,恐怕远非简单的经济嫉妒。 首先,是日本内部自上而下的历史塑造。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的教育体系就开始系统性地修改历史教科书。血淋淋的“侵略”,被轻描淡写地改为中性的“进出”;惨绝人寰的“屠杀”,也被模糊处理。 这些谎言通过教育代代相传,导致许多日本人根本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反而在国家机器营造的虚假叙事中,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当这种被扭曲的历史观,与中国崛起的现实迎头相撞时,便催生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恐惧。对一些日本人而言,中国的崛起不仅是邻国的强大,更像一座山峰在眼前拔地而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这种惧怕,是对现实力量的惧怕。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直接冲击了他们长久以来的优越感。还有是源于对历史罪责的心虚。中国的强大,如同一面无法回避的镜子,时刻映照出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 那些本该存在的负罪感,在现实的压力面前,扭曲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排斥。这恰恰是许多日本人对华不友好的心理根源。 不过,这种对新兴力量崛起的不适应,并非日本独有,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即便是曾经的全球霸主美国,在面对中国的迅猛势头时,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地位焦虑。 这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位置的不适感,正是其采取一系列遏制措施的重要驱动力。从本质上看,这是旧有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在面对冲击时一种普遍的应激反应。 面对这种外部的敌意,中国的应对之道,不该是单纯地去感化或讨好。对于那些因历史修正主义和偏见而充满敌意的人,任何善意的解释都可能是徒劳的,保持必要的警惕即可。 中国的目标,不是去乞求谁的喜欢,而是基于自身文化中和平、包容的底色,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向外辩解,而在于向内强化,因为实力,才是赢得尊重的通行语言。 一个足够强大的中国,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赢得世界的尊重,也能让那些曾经排斥我们的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变看法。到那时他们会意识到,曾经对中国的不友好,终究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且不大明智的过渡。 我们重提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开创一个更公正的未来。中日之间真正的和解,必须建立在日本能够正视历史的基础之上。 在此之前,中国最理性的选择,就是用持续的发展和无可争辩的实力,来塑造一个让世界必须尊重和适应的未来。那些固守偏见不愿改变的国家,也终将在历史长河中,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信源:日经中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