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

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杨国跃站出来说:“我来指挥!”战士们听了,顿时一振。

4月29日,对这个高地的进攻可能成了越军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想不通,怎么这块硬骨头这么难啃,守在上面的中国军人就像扎根的石头。

战斗才刚开始没多久,形势就急转直下,守卫高地的我方排长李海欣在激战中不幸牺牲,这个消息像重锤砸在战士们心头,看着排长的遗体,战士们又悲又怒,复仇的火焰燃烧得更旺。

李排长倒下,指挥的担子一下子空了,高地上活着的战士只剩十四名,这些人原本来自三个不同的作战单位,互相之间并不怎么熟悉。

按说队伍里还有两个班长,应该是他们来接手指挥,可突然面对这么严峻的局面,谁能站出来顶住压力、带着大家活命并守住阵地?

谁心里都没底,战士们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都蒙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咋办,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就在大家伙儿都悬着一颗心、六神无主的时候,一个身影毅然站了出来——他叫杨国跃,这个平常并不显山露水的云南汉子,声音干脆地打破了沉默:“我来指挥!”

这话一出,战士们心头那根紧绷的弦仿佛一下子松动了,精神头立刻提了起来,仿佛在无边的黑暗里突然看到了光亮。

杨国跃战前是有机会当班长的,但他自己主动推掉了,可眼前排长牺牲,战友们陷入迷茫,特别是看到负责机枪火力、本应最坚定的机枪班长还在犹豫不决。

加上心头那股对敌人的滔天恨意,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撑起这个摊子,他不能看着阵地丢了,更不能让排长和兄弟们的血白流。

然而,摆在眼前的困难一个接一个,高地上的有线电话线全被敌人的炮火炸断了,唯一能和外面沟通的指挥电台也叫打坏了,变成了哑巴。

整个高地成了断线的风筝,完全与后方失去了联系,杨国跃迅速判断形势,必须把这里的情况传出去,寻求增援。

“让唐友国去!他机灵腿脚快,拼死也得把信送到连部去!说明情况,赶紧要援兵和新的指挥电台!”

杨国跃当机立断下达了命令,战士唐友国二话不说,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武器弹药,眼神坚定,杨国跃走上前,帮他正了正军帽,重重地拍了下他的肩膀,无声胜有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唐友国的消息,可惜没等来援军的号角,却传来了令人心碎的坏消息:唐友国在下山的路上遭遇了敌人埋伏,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拖着流血的身躯,朝着离他们最近的143号高地方向,一寸一寸地艰难前行。

在倒下的那一刻,他面向着143高地的方向,仿佛还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想把那句未说完的话传递出去:“告诉连部……快!快!142高地……”年轻的生命就这样为了报信、为了战友,献给了这片染血的山林。

唐友国的牺牲像块千斤巨石压在每个人的胸口,又像点燃了每个人心底最深沉的斗志,阵地上弥漫着一股悲壮又决绝的气氛,为战友报仇、守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成了无声的誓言。

与此同时,杨国跃迅速调整部署,紧盯着敌人的动向,嘶哑着嗓子提醒战士们准备迎接下一波更残酷的战斗。

高地上还有一位铁骨铮铮的战士,叫周忠烈,他之前在其他高地的战斗中就负了伤,但自己偷偷跑回阵地继续战斗。

这次在142高地,他又被炸伤了,战友们让他下去包扎,他总是摆手:“别管我这点伤!要紧的是守住阵地,不能有闪失!”

他咬着牙,凭借一股狠劲坚持在战斗位置上,战斗打得天昏地暗,周忠烈沉着应对,手里的机枪喷吐着火舌,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

突然,他的身体猛地一震,再次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剧痛几乎让他昏厥,但他死死抓住那挺滚烫的机枪,那是他和战友们的生命线!

他没有后退一步,反而对着正前方的敌人疯狂扫射,压制敌人的进攻锋芒,直到弹匣打空,这时,几个敌人趁着他火力暂停的间隙嚎叫着扑了上来,身负重伤、已经无法站立的周忠烈,没有一丝恐惧。

越军的炮击一轮比一轮猛烈,整个高地都被炸得地动山摇,尘土遮天蔽日,地面布满了焦黑的弹坑。炮火暂时停歇的间隙,幸存的战士们立刻从藏身的弹坑里探出头,不顾身上的伤痛和满身的尘土,顽强地阻击冲上来的敌人。

杨国跃沉着地带领大家,合理分配位置,灵活运用地形和仅存的武器,顶着巨大压力顽强抵抗,枪声、爆炸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每一个战士都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最终,在杨国跃有效的指挥和战士们以命相搏的浴血奋战下,他们奇迹般地顶住了敌军凶猛的进攻浪潮,牢牢守住了伤亡惨重但红旗不倒的142号高地,让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却未能越雷池一步。

杨国跃和幸存的战士们,用忠诚、智慧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那片被血与火洗礼的高地上,共同铸就了属于他们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