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总统帕维尔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如果乌克兰的生存代价是部分领土暂时被占领,那就只能如此。” “如今,即便有西方的全力支持,乌克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解放被占领土,同时避免重大人员伤亡。我们希望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生存下去。” 他这话重点点出了两个挺扎心的现状:一是就算西方现在卯足了劲帮忙,乌克兰在可见的将来也基本上不可能靠武力很快把失去的地盘全拿回来,而且如果硬要强攻,那伤亡数字会让人受不了; 二是大家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让乌克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独立国家继续存在下去。 帕维尔总统这番言论绝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投降主义”,相反,它很可能是基于对战场现实极其清醒的判断。 乌克兰战场现在的局面,简单说就是一个字“僵”。乌军去年大反攻的劲儿头大家看到了,挺猛,也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离实现“把所有俄军赶出去”这个战略目标,差距还是挺大。 俄方依托早期占下的那些地方,尤其是乌东地区,花了大力气搞防线,挖壕沟、布地雷、摆防线,硬是筑起了好几道“刺猬阵”。 乌军往前推,每走一步都得付出巨大代价,这种消耗战,乌军那边的人员和装备损耗有点跟不上趟。 西方给乌克兰送的武器,不可否认非常重要,没有这些,乌克兰可能早就扛不住了。 但这些军援,从决定送到真正形成战斗力,中间有比较长的时间差,而且种类、数量常常有缺口,跟战场上的实际需求比,总是有点“慢半拍”,特别是那些能帮乌军在正面硬碰硬打突破的重型装备和对空系统。 更要命的是,俄军的军工体系硬是在严制裁下也维持着运转,产能虽然受影响,但没断。这场仗打到现在,就是一场拼消耗、拼耐力的持久战。 帕维尔讲“短时间解放不了”,看重的就是这个残酷现实,避免无谓牺牲保存实力是当务之急。 而他说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生存下去”是首要目标,这就把最根本的底线给划清楚了——无论地盘怎么变,国家主权和独立性不能丢。 乌克兰面临的这个困境,历史上其实有过非常相似的例子。想想二战前的芬兰。 1939年底苏联大兵压境,芬兰人虽然英勇抵抗,让苏联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场“冬季战争”震惊世界,但实力终究悬殊。 打到1940年,芬兰面临更严酷的全面入侵风险。芬兰人最终的选择是接受了《莫斯科和平协定》,割让了卡累利阿等地给苏联。 这个决定痛不痛?当然痛,丢掉了10%的国土和重要战略要地,上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但回头冷静看,正是这个在当时充满争议、被视为无奈让步的决定,使得芬兰的主体国家得以保存下来。 芬兰不仅没亡国,后来更是在冷战中发展成了高福利的稳定国家。芬兰的故事清楚告诉我们,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 保全体独立主体地位被放在了最优先级,领土完整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是需要妥协的次级目标。 这种“空间换时间”或“空间保主体”的路线,充满痛苦,但也包含着为国家争取未来机会的现实考量。 捷克总统这番带着寒意的现实主义发言,虽然令人扼腕,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场冲突深处最冰冷也最核心的抉择。 它无意指导结局,而是揭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悲剧性难题:生存本身,在极端环境下往往需要付出不完美的、暂时妥协的代价。 参考资料:捷克总统:乌克兰是时候面对现实了,俄乌冲突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2024-09-24 13:19·海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