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提起瑞典,很多人会想到它的高福利、茂密森林和清澈湖泊,还有那些享誉世界的品牌。   但对于想在这儿长期定居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国家的样子可能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真要在这里扎根生活,要面对的挑战远比旅游时看到的风景复杂得多。   瑞典的自然环境首先就给定居者设下了一道坎。   冬天的时候,光照特别短,像南部的城市,就算是大晴天,一天也就四分之一的时间能看到阳光,北部的城市有可能超过两个月不见天日。   到了夏天又反过来,极昼现象让黑夜消失,生物钟被打乱,那种白天黑夜不分的混乱感,没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冬天的暴风雪也是个大麻烦。   大雪一下,街道上积得厚厚的,公交车,地铁常常没法正常运行,出门基本只能靠走路。路面结冰的时候,不小心摔一跤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让人头疼的是取暖,这边的采暖设备不仅贵,用起来成本也高,习惯了国内方便又实惠的供暖,到了这儿难免觉得不适应。   日常过日子的方便程度,和国内比起来差得挺多。   晚上九点多,街上的商店就基本关门了,想找个营业的饭馆都不容易,更别说像国内那样半夜还能出去吃烧烤,逛夜市了。   外卖服务也不发达,习惯了手机一点就能送餐上门的生活,在这儿会觉得特别不方便。   公共交通倒是修得不错,但票价不便宜,每天通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就连一杯普通的饮料,一度电,价格都比国内高出不少,时间长了,经济压力真不小。   在社交上,他们特别看重私人空间,就算是邻居,住对门几十年不怎么说话也很正常。   你要是热心肠,没打招呼就帮邻居铲了门前的雪,说不定还会被人家误会,觉得你侵犯了他的领地。   朋友聚会的时候,AA 制是常态,和咱们这儿聚餐时抢着买单的习惯完全不同。   在咱们这儿讲究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相帮个忙是常事,但在瑞典,这种人情往来的温暖很少见。   想在瑞典找份合适的工作,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容易。   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就算英语不错,很多岗位还是要求会瑞典语。   学历认证也常常卡壳,国内的文凭到了这儿不一定被认可。   实在没办法,有些人只能选择自雇,但这样一来,个人所得税就得交 30% 到 60%,本来收入就不算太高,扣掉税之后就更紧张了。   住房成本也让人压力山大,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大城市,一居室的月租差不多要 1.5 万克朗,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租还高。   要是去小城市,房租是便宜点,但工作机会又少得可怜,真是两难。   大家都知道瑞典福利好,但实际能享受到多少,对新移民来说是个未知数。   医疗方面也是如此,虽然说是免费医疗,但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   在小城市,感冒发烧这种小病,想约个门诊可能要等好几个星期,有时候病自己好了,还没排到号。   急诊也不是来了就能看,得先分级,病情不够紧急的话,照样得等着,这让习惯了国内看病方便的中国人很难接受。   这么看来,瑞典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但真要在这里长期定居,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了。   极端的气候、疏离的人际关系,高昂的生活成本,就业和医疗上的种种不便,都让很多中国人望而却步。   短期去旅游,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是挺好的,但要把家安在这儿,就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了。   毕竟,过日子不只是看风景,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人与人之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