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元康末年,关中大饥荒,百姓入蜀乞食。有个叫李特的乞丐行至剑阁关时,说:“刘禅有如

元康末年,关中大饥荒,百姓入蜀乞食。有个叫李特的乞丐行至剑阁关时,说:“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流民乞丐都笑话他快饿死了还指点江山。不料此人后来真成了皇帝。 元康末年(约299年),关中连年饥荒战乱,秦、雍六郡十余万百姓被迫流亡入蜀求食。氐族豪帅李特兄弟(李特、李庠、李流)凭借威望与组织能力,成为这支庞大流民队伍的核心领袖,沿途赈济整顿,艰难跋涉。 与此同时,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冬,益州刺史赵廞接到朝廷调令,深感“八王之乱”下洛阳凶险。为求自保,他萌生割据蜀地的野心。赵廞看中了李特兄弟统率的流民武装,派使者厚礼相迎,任命李庠为“威寇将军”,招募流民壮丁组建军队。李特兄弟审时度势,率数千精锐入成都,成为赵廞倚重的力量。 然而,合作基础脆弱。李庠骁勇善战、威望极高,引起赵廞及其心腹杜淑、张粲的忌惮。永宁元年(301年),李庠劝赵廞“应天顺时”称帝,正中赵廞下怀,却也成为其清除李氏的借口。赵廞以“大逆”罪名诛杀李庠及其子侄宗族十余人。噩耗传来,李特、李流悲愤交加,迅速收拢城外流民部众,退守绵竹。 赵廞的背叛激化了矛盾。李特兄弟整合流民,准备复仇。赵廞派费远率军万余阻击于绵竹石亭。李特抓住战机,趁夜奇袭,大败费远军,缴获甚丰。随即挥军南下,直逼成都。赵廞惊恐携家眷南逃,途中被部下所杀。李特进入成都,但未自立,而是派人向洛阳朝廷申诉赵廞之罪,并陈述流民困苦,请求安抚。 此时,西晋朝廷(实权者河间王司马颙)派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入蜀。罗尚表面接受李特请降,令其安抚流民,实则受成都太守辛冉等人怂恿,密谋剿灭流民。罗尚强令流民必须在永宁元年七月前返回秦雍故地。当时流民缺粮,关中荒残,归途险恶。李特多次代表流民请求宽限至秋收后,均遭严拒。辛冉更是贪婪暴虐,克扣朝廷拨给流民的返乡资费,并公然在要道悬赏捉拿流民首领,张贴榜文宣称:“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阎、赵、杨、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赏百匹”。 辛冉的暴行与罗尚的背信,彻底断绝了流民生路,迫使李特武装反抗。李特巧妙改动辛冉榜文为“能送六郡之豪帅首级者,赏布百匹”,暗示普通流民亦在诛杀之列。此举极大激化了流民与官府的对立,迅速将广大流民凝聚在李特周围以求自保。大量流民投奔李特在绵竹设立的大营(分北营李特、东营李流),积极备战。 辛冉、罗尚视流民为乌合之众,迫不及待发兵。辛冉遣部将曾元率步骑三万偷袭李特大营。李特早有防备,故意示弱偃旗,待曾元军半数入伏,伏兵四起,大破晋军,阵斩曾元。此战大捷,鼓舞了流民士气,也宣告了李特武装与西晋益州当局的公开决裂。李特被推举为“行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正式建立政权,发布文告揭露罗尚、辛冉罪行,号令州郡共讨。 在随后一年多(302-303年初),李特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流民武装战斗力,多次击败罗尚官军,逐步控制蜀地大部,尤以富庶的广汉郡为重。李特军纪严明,与官军劫掠成鲜明对比,“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深得蜀民拥护。为解决军粮并争取支持,李特采取“分民就食”于各地豪强坞堡的策略。 然而,太安二年(303年)初,局势突变。罗尚暗中联络对“分民就食”不满的坞堡主,密谋反扑。二月,趁李特兵力分散、防备松懈,罗尚突然发兵,与坞堡武装里应外合。李特主力在广汉郡治附近猝不及防,陷入重围,苦战两日。李特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力竭中箭阵亡。 李特战死,对新兴流民政权是沉重打击。其弟李流、其子李雄收集残部退守郫城。李特在短短数年间,从一个为族人求食的流民首领,凭借领导才能、政治智慧(约法七章)和军事韬略,抓住西晋内乱、益州动荡之机,团结带领数万流民反抗暴政,在巴蜀建立起强大武装力量。其子李雄日后建立成汉政权,追封李特为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