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有百分百中国心!”——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荷混血,却坚定

“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有百分百中国心!”——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荷混血,却坚定自认是中国人,无偿捐资超4亿,为中国修校建院,他用一生诠释何为真情! 他是印尼和荷兰混血,1947年出生刚几天就被丢在孤儿院门口,两岁那年,被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收养,家境清贫,开着一间小面馆,已经养了三个孩子,还是决定把他抱回家,给他取名“德龙”,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家里没什么钱,但从不让他辍学,他白天帮忙端面条,晚上养母一边织毛衣一边教他中文,讲家乡的故事,养父攒了三个月的钱,只为了买一本《论语》给他念。 他长相跟本地人不一样,经常被欺负,养母提着菜篮就冲去学校,“我家德龙怎么了?你再敢动他试试!”那个时候,这个孩子心里就种下一句话: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辜负这份养育之恩。 16岁时,家里面馆被火灾烧了个干净,他不得不辍学去工厂扛麻袋,18岁那年借钱开厂,刚起色又被火烧光,养父母卖了房子支持他东山再起。 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咬牙坚持,从倒腾烟酒到房地产、酒店、报纸一步步做起来,成了跨国企业的大老板,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印尼人”或者“荷兰人”,他说:“我就是中国人,我的根在梅州。” 1979年开始,他一笔一笔往中国捐钱,嘉应学院的德龙会堂、嘉应大桥、凤庚楼、希望小学、奖教金……光是建校、修桥、办医、育人,就投了超过4亿人民币,他不仅给家乡梅州,也去云南贵州盖小学、修医院,甚至掏钱送2000多名干部出国培训。 他不光花钱,还动脑子传播中国的声音,1993年他买下美国《国际日报》,后又在印尼开分报,还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专讲中国的好故事,1995年国庆节,在洛杉矶办了一场升旗仪式,万名华人围着看五星红旗升起,眼泪都掉下来了。 人这一辈子认个根,有血缘不稀奇,有情义才动人,熊德龙说得简单,做得彻底。你觉得,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把养育之恩变成一生的使命? 有些人一辈子找不到归属感,有些人没中国血却一心想着回馈中国,熊德龙没有出生在中国,也没有中国的身份证,但他心里一直把自己当作中国人,他不是靠喊口号博关注,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把钱投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修桥、建校、设立奖教金,这些事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持续的、有逻辑的投入,他理解真正的“报恩”,不是在风光的时候回来看一眼,而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他的身份很复杂,但他的选择很简单:认这个家,认这片土地,不求回报,只为回报,这和那些富豪说着“我是中国人”却把钱和孩子都送国外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身份认同不是写在护照上的,它是你在关键时刻站在哪边,是你愿意把力量投给谁,熊德龙用几十年证明,他不是在“帮中国”,他是在尽一个儿子的本分,这种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英雄。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没血缘,却比谁都更像一家人?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熊德龙:让世界人民深刻了解“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