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局面凶险的哈梅内伊,终于要对伊朗高层,展开新一轮人事洗牌! 伊朗革命卫队旗下媒体“法尔斯通讯社”近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拉里贾尼,可能会很快出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一职,接替现任秘书艾哈迈迪安。 从背景来看,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艾哈迈迪安是革命卫队出身的资深将领,1961年生于克尔曼省,两伊战争期间投身革命卫队海军,历任参谋长、司令等职,2023年5月被哈梅内伊任命为现职。 他的职业生涯贯穿革命卫队核心部门,曾主导非对称作战理论研究,2007年因参与核与导弹项目遭国际制裁。这种军方背景使他在任期间更倾向于强化军事威慑,例如2025年6月以色列袭击伊朗军事领导层后,艾哈迈迪安推动迅速重组指挥体系,确保弹道导弹和无人机部队的持续反击能力。 相比之下,阿里・拉里贾尼的政治履历更为多元。这位67岁的保守派核心人物拥有德黑兰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学位,曾在革命卫队担任指挥官,后历任文化部长、议会议长等职,2020年后进入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 他在外交领域经验丰富,2007年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时曾主导处理英军士兵被扣事件,主张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同时强调伊朗主权不容侵犯。近年来他频繁参与国际事务,2025年7月会见普京时就中东局势和核计划交换意见,展现出在大国博弈中的活跃角色。 此次人事调整的直接导火索,是伊朗当前面临的多重危机。外部层面,以色列在2025年6月发动的精确打击导致伊朗多名高级将领身亡,包括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等核心人物,军事指挥链遭受重创。 尽管哈梅内伊迅速任命帕克普尔等将领补位,但军方体系的整合仍需更强有力的协调者。与此同时,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坚持“零铀浓缩”要求,伊朗则拒绝放弃民用核权利,双方在阿曼、罗马等地的多轮间接会谈未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哈梅内伊需要一位既能稳定军事指挥体系,又能在外交博弈中展现韧性的人物。 内部层面,伊朗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加剧了调整需求。总统佩泽希齐扬组建的“国家团结政府”虽试图平衡派系,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依然尖锐。 2025年7月,30余名保守派议员联名要求弹劾佩泽希齐扬,指责其试图推动与美以和解,甚至“密谋政变”。这种内部分歧在核政策上尤为突出:改革派主张通过谈判解除制裁,而保守派强调“抵抗经济”和军事威慑。拉里贾尼作为保守派核心人物,其任命可能强化对国家安全事务的控制,确保政策连贯性。 从战略意图看,哈梅内伊的人事布局蕴含多重考量。首先是军事指挥体系的重塑。2025年8月伊朗批准成立国防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整合行政、立法、司法及军方高层,旨在提升战时决策效率。 拉里贾尼若接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需与国防委员会协同运作,协调革命卫队、常规军及民兵力量,应对以色列可能的再次袭击。其次是核谈判策略的调整。 拉里贾尼在2025年3月曾警告,若美国继续施压,伊朗可能被迫走向拥核道路,这种强硬姿态与艾哈迈迪安在5月会见王毅时“无意拥核”的表态形成对比,暗示伊朗可能在谈判中采取更坚定立场。此外,拉里贾尼的任命还可能影响地区代理网络的运作,例如对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的支持策略。 这一变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样显著。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首要威胁”,拉里贾尼的强硬立场可能促使美方加大制裁力度。2025年7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英法德外长会商,设定8月底为核协议最后期限,否则恢复制裁。 以色列则可能采取更激进的军事行动,例如针对伊朗核设施的“先发制人”打击。欧盟虽呼吁对话,但担忧伊朗获得更先进技术后打破地区平衡,可能在人权、导弹项目等领域追加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哈梅内伊的人事调整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6月以色列袭击后,伊朗已迅速完成军事领导层重组,任命穆罕默德・帕克普尔为革命卫队总司令,马吉德・穆萨维为航空航天部队司令,这些将领均具备实战经验和对最高领袖的忠诚度。 此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变动,是哈梅内伊在三个月内进行的第二次高层洗牌,凸显其对局势凶险的清醒认知。 哈梅内伊的人事布局是应对内外挑战的综合策略。通过将拉里贾尼这样兼具外交经验与保守立场的人物置于关键岗位,伊朗试图在军事威慑、核谈判和内部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一调整既反映哈梅内伊巩固权力的需要,也预示伊朗在地区博弈中可能采取更主动的姿态。未来局势发展将取决于拉里贾尼上任后的具体举措,以及美以等国的反应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