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打通瓦罕走廊是对的。阿富汗一直在努力想打通这条走廊。为此,他们甚至没有提前通知我们,直接把公路修到了边境,甚至拿出了世界第二大铜矿埃纳克铜矿的开发权,想用这个交换瓦罕走廊的通道。在多次与我们的谈判中,他们也反复提起这个事情。但我们这边一直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这让阿富汗有些不太理解。事实证明,我们不打通瓦罕走廊是明智的。 瓦罕走廊作为阿富汗东北部的一条狭长地带,长约350公里,最窄处不足10公里,与中国新疆地区接壤92公里。这片区域地势高峻,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交通依赖简易土路和山间小径。历史上,它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连接中亚与东亚,运送货物穿越帕米尔高原。 但在19世纪末,由于英俄大博弈的需要,1893年的协议将其划定为缓冲区,避免两大帝国直接接触。今天,这条走廊仍保持相对隔离状态,居民以瓦罕人和帕米尔人为主,人口约1.7万,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条件简陋,缺乏现代设施。阿富汗政府多次表达开通意愿,认为这能直接链接中国市场,促进矿产出口和贸易往来。 阿富汗的资源禀赋丰富,铜矿、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吸引外部关注,却因基础设施落后和安全隐患,开发进程缓慢。电力供应不稳,水资源匮乏,道路网络破败,这些问题在边远山区尤为突出。安全形势复杂,武装冲突虽未直接波及走廊,但周边省份不时发生事件,影响项目推进。投资需面对高成本运输,设备难以抵达现场,劳动力技能不足需额外培训。 这段路从Ishkashim起始,穿越崎岖谷地,到达Wakhjir Pass附近,但中国一侧无相应设施对接。阿富汗官员视此为贸易基础,期望换取开发权限。埃纳克铜矿位于喀布尔东南35公里,储量超过1100万吨铜金属,全球第二大未开发矿床。 2008年,中国冶金集团(MCC)以30亿美元签约30年租赁,计划建加工厂和铁路,但因考古遗址保护、安全顾虑和基础设施缺口,项目停滞多年。矿区内有古代佛教遗迹,需要先发掘保护,延误开工。 2024年7月,塔利班政府与中方举行破土仪式,修建通往矿区的道路,但提取阶段尚未启动。2025年5月,阿富汗副总理巴拉达尔会见项目负责人,敦促加速建设,却未见实质进展。阿富汗在谈判中多次提及矿权交换,2023年北京会晤中,代表摊开地图,指出矿区位置,强调收益潜力。 中国回应谨慎,仅记录要点,未承诺推进。类似提议在喀布尔会议重复,阿富汗方坚持通道开通能带动就业和技术转移。中国评估后,认为风险超出收益。另一个例子是阿穆河盆地油气项目,2023年与中国公司Afchin签约25年,价值5.4亿美元,承诺建炼油厂和雇佣当地人。 但项目很快遇阻,现场缺电缺水,地震勘测未完成,投资拖延。2025年6月,阿富汗终止合同,理由包括未支付特许权费、未雇足本地劳动力、进度落后。中国公司撤出,损失前期投入。这些失败源于环境不稳,电力中断、水管破裂频发,道路损坏导致设备运输费时。 安全事件干扰巡逻,培训当地工人耗力却效果有限。阿富汗总寄望于资源换通道,忽略诚信和稳定基础。中国权衡长远,不会因短期承诺冒险。瓦罕走廊开通需巨额投入,建桥铺路,克服高山障碍,但回报不确定。阿富汗经济压力大,失业率高,依赖矿业振兴,却因治理问题,外资犹豫。 2025年数据显示,阿富汗GDP增长仅2.5%,国际援助减少,银行系统孤立。塔利班政府推动BRI融入,寻求中国支持,但北京优先安全,防范新疆不稳溢出。 走廊若开通,可能成走私通道,如鸦片向东流动,虽规模小,却增风险。地缘政治因素复杂,涉及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利益。巴基斯坦视走廊为中亚入口,担忧印度影响。中国通过CPEC已与巴连接,避开阿富汗不稳区。 2025年7月,框架协议签署,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探讨跨阿走廊,但进展缓慢。伊朗铁路部有意建伊朗-阿富汗-中国线路,经瓦罕边境,却因安全顾虑搁置。俄罗斯、伊朗加强喀布尔联系,填补美撤真空,但经济合作有限。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建准军事设施,监控走廊北侧,显示防范姿态。阿富汗单方修路虽完成,却止步边境,无中国响应。谈判中,阿富汗反复重申矿权交换,2023年国际论坛上,外长摇头表达困惑。中国保持距离,优先稳健收益。 结果证明,保持现状明智,避免潜在陷阱。资源开发需稳定环境,否则承诺空谈。阿富汗若改善基础设施、安全和履约能力,或能吸引投资。但当前格局下,不开通走廊保全利益。类似案例在全球重复,高风险国项目失败率高。中国经验显示,耐心观察优于冲动介入。 瓦罕走廊故事警示,地缘经济决策需平衡诱惑与现实。阿富汗资源虽丰,却需配套条件转化价值。中国不表现出兴趣,源于理性计算。事实一再印证,这选择避免更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