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我国放飞 50 羽军鸽穿越首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但平安回来的只有 45 羽,正当人们感到惋惜时,它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年夏天,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深处,一朵直冲云霄的蘑菇云撕裂了天幕。地动山摇之间,中国首颗氢弹成功引爆。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这场爆炸本身,少有人注意到,在爆心外围的试验掩体中,还有一群不寻常的“士兵”,五十羽军鸽。 它们被赋予了一项近乎自杀的任务,穿越核爆后的高温冲击波与放射尘埃,携带辐射测量数据,飞跃数千公里,返回位于昆明的军鸽基地。 最终,只有45羽如期归巢,而剩下的5羽,在爆炸后便音讯全无。就在所有人以为它们已葬身荒漠,甚至连编号都被注销时,奇迹发生了。 20天后,这5羽失踪军鸽竟奇迹般降落在基地的鸽舍门前,羽毛斑驳、体力衰竭,却准确无误地找回了归途。 当时实验的初衷是想借助鸽子这一高度依赖本能导航的生物,测试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与行为变化,为未来的核战生存研究提供参考。 记录仪回收后显示,45羽归巢鸽在爆炸后的12小时内陆续起飞,平均飞行速度约每小时60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青藏高原,最终抵达昆明。 但那5羽失踪者的归来,打破了原有的科学预期。它们没有携带任何记录仪,设备早已脱落或损毁,羽毛中检出微量铯-137等放射性元素,显示它们曾深度接触爆区环境。 一个更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其中一羽编号为RB-273的军鸽,其飞行爪环内残留的泥土经分析,来自罗布泊以西300公里的荒滩地带,那里是冲击波最强区域之一。 科学家们起初难以解释:在如此强烈的核爆环境下,没有现代导航设备、没有人类引导,这些鸽子究竟如何完成了几千公里的精准返航? 关于鸽子的导航能力,科学界虽然已有部分共识,但至今仍未完全解密。 研究显示,鸽脑内存在一种名为Cryptochrome的磁感受蛋白,它能感应地球磁场,为鸽子提供类似“内置指南针”的功能。 还有研究指出,鸽子能通过太阳方位、气味标识,甚至地形海拔变化进行精确定位。 但是核爆带来的电磁脉冲可瞬间摧毁大多数电子设备,包括GPS与无线通信。在这种环境下,鸽子的“原始导航系统”反而成为最可靠的通信手段。 这场实验无意间揭示了生物本能在极端条件下的巨大潜力,也为当时核战背景下的通信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军鸽的价值,在中国并非始于冷战时期。早在唐代,张九龄便有“飞鸿传书”之记载;到了民国,抗日战争中,军鸽被广泛用于敌后通信。 而新中国刚建立,国防部从苏联引进200羽高性能种鸽,在云南昆明建立了第一支正式军鸽通信部队。那时的军鸽,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国家秘密系统的一部分。 1958年,一羽名为“勇士”的军鸽在西北高原执行侦察任务时,穿越雷雨区,肩膀和脚底磨出血泡,依旧坚持完成返航。 事实上,直到今天,军鸽依旧在我国部分地区扮演着独特角色。2008年汶川地震,因通信中断,四川某军分区曾短时启用军鸽发送定位信息。 在西藏等高海拔哨所,因缺氧和信号不稳定,军鸽仍作为备选通信手段进行训练。 2020年,解放军某作战实验部队还尝试将军鸽与无人机协同测试,结果显示,在强干扰环境下,军鸽反而比无人机更能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定点传递。 信息来源: 《中国神秘氢弹核试验, 50只军鸽直接穿越蘑菇云》——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