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就在刚刚,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感谢中国伙伴,让巴基斯坦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太空相机’!”
当快舟一号甲火箭在西昌划破天际,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 01 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时,这颗 “太空相机” 不仅承载着巴方的航天梦想,更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战略智慧。
这颗卫星的 1 米分辨率镜头,让巴基斯坦首次拥有了自主监测洪灾的能力。
在 2022 年的洪灾中,巴基斯坦经济损失超过 300 亿美元,超过 3300 万人受灾。
而新卫星的 48 小时应急响应机制,能精准识别受灾农田、道路和居民区,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正如 SUPARCO 工程师在指控大厅的泪水,这颗卫星终结了巴基斯坦高价购买欧美二手卫星图的历史。
过去一张 100 平方公里的卫星图需支付 2 万美元,如今自主获取数据的成本降低了 90%。
中国航天的 “交钥匙” 模式,绝非简单的设备交付。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80 名巴基斯坦学员用半年时间掌握了从卫星总装到数据解译的全流程技术。
他们在无尘车间亲手调试相机时,触摸的不仅是精密仪器,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航天尊严。
这种 “授人以星海” 的合作,在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项目中同样体现:
中国不仅提供卫星,还帮助巴方建立了北斗增强系统地面站,使其成为首个实现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南亚国家。
南亚上空的 “朋友圈” 正在改写。过去,南亚遥感市场被欧美商业卫星垄断,按平方公里收费,穷国用不起。
如今,中巴把整星价格打下来,还开放数据共享,孟加拉、斯里兰卡已排队洽谈合作。
印度媒体酸溜溜地说 “中巴监视边境”,却忘了自己也曾花 3 亿美元买以色列卫星 ——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凸显了中巴合作对南亚地缘格局的重塑。
中巴航天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2018 年,中国用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
这颗卫星配置了两台全色 / 多光谱相机,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 1 米,幅宽不小于 60 千米,设计寿命 7 年。
此次发射的遥感卫星 01 星,是中巴航天合作的第七次联手,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嫦娥六号任务中,巴基斯坦的 “思源二号” 立方星成功实现对月成像,这是巴基斯坦首次开展月球探测任务。
在国际航天合作史上,中巴模式正在树立新标杆。从 2018 年的遥感卫星一号到 2025 年的遥感卫星 01 星,中国不仅输出硬件,更帮助巴方构建了完整的航天产业链。
SUPARCO 的工程师如今已能独立维护卫星系统,而他们参与研制的 PRSC-EO1 卫星。
更成为巴基斯坦航天自主化的里程碑。这种合作的深层逻辑,是中国将发展权交还合作伙伴。
当卫星数据在伊斯兰堡的指挥中心实时解译,当北斗信号在卡拉奇港精准导航,这些技术赋能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内涵。
未来,中巴航天合作将迈向新的高度。2025 年 2 月,中巴签署合作协议,联合选拔巴方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联合飞行任务。
巴方已在国内启动初步选拔工作,将首先选出多名候选人,最终选拔 2 名航天员来华参加训练,之后再选出 1 人以载荷专家身份参加 1 次联合飞行。
这不仅是巴基斯坦首位航天员,也将是中国空间站迎来的首位外籍航天员,对中巴双方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马尼拉的街头巷尾到南亚的崇山峻岭,这颗 “太空相机” 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它不仅是防灾减灾的利器,更是发展中国家打破技术垄断的象征。当国际奥委会还在为奥运主办权发愁时,中国用航天合作证明:
真正的大国担当,是让技术之光普照每一片渴望发展的土地。
中巴合作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为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