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菲律宾之所以在南海跳得凶,最大的倚仗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的“永远不开第一枪”的国防

菲律宾之所以在南海跳得凶,最大的倚仗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的“永远不开第一枪”的国防政策。   中国的“永远不开第一枪”国防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划出了和平的底线,也被某些国家当成了“软柿子”捏。   中国自1964年拥有核武器之日起,就向世界庄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将这一原则延伸至常规军事领域。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这种克制体现在具体行动中:2024年8月仙宾礁对峙时,菲律宾3002号船故意冲撞中国海警21551艇,甚至搭载媒体记者现场炒作,但中方仅使用水炮驱离,未动用武器。   类似场景在仁爱礁、铁线礁等海域反复上演——菲律宾船只多次非法冲闯,中国海警始终以专业规范的方式应对,即便面对菲方人员持枪威胁,仍保持“不开第一枪”的底线。   这种克制被菲律宾视为“战略空隙”。自1999年非法“坐滩”仁爱礁以来,菲律宾持续向该海域运送建筑物资,企图将临时占据变为永久控制。2024年3月,菲方船只在仁爱礁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艇,事后却颠倒黑白,宣称中方“威胁航行自由”。   其逻辑在于:只要不触发中国的武力反击,就能通过“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蚕食,逐步强化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发言人甚至公开声称,依据所谓“南海仲裁裁决”,菲方有权在相关海域行动,将中国的克制解读为“法律上的默认”。   更深层的动机在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操作。近年来,菲律宾政府将南海问题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巩固执政基础。2024年5月,菲律宾国防部长、参议院主席等政要集体窜访非法侵占的中业岛,举行军事设施奠基仪式,刻意激化矛盾。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通过制造“对抗中国”的假象,掩盖国内经济困境和治理失能。而中国的克制政策恰好为这种表演提供了舞台——菲律宾可以在不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塑造“捍卫主权”的强硬形象。   国际舆论层面,菲律宾也在利用中国的政策做文章。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域外国家虽口头上支持菲律宾,但在实际行动中保持谨慎。例如,2024年9月仙宾礁冲突后,美国仅派侦察机提供情报支援,并未直接军事介入。   菲律宾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法律战和舆论战施压。美国智库CSIS曾建议菲律宾“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孤立中国”,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建立在中国持续克制的基础上。一旦中国突破“不开第一枪”的底线,菲律宾将失去国际舆论的伪装,其非法主张也将失去立足之地。   从历史维度看,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始终围绕中国政策的“临界点”展开。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趁中国国力较弱时武力侵占南沙岛礁;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海警力量增强,菲律宾转而采取“法律碰瓷”和“舆论抹黑”策略。   2016年南海仲裁案就是典型案例: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试图将中国的克制解读为“理亏”,但中国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坚决反制,最终使仲裁沦为国际笑柄。这种策略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利用中国的和平诚意,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的这种投机行为正在触碰中国的底线。2024年7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报告,揭露菲律宾非法“坐滩”军舰对仁爱礁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破坏,包括珊瑚礁大面积死亡、海域重金属超标等。   这表明中国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揭露菲方恶行,通过科学证据和国际传播打破其“受害者”叙事。与此同时,中国海警在南海的执法力度持续加强,2024年累计处置警情1.88万起,查办案件1.12万宗,显示出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中国的“永远不开第一枪”政策,本质上是对和平的珍视,而非软弱的表现。正如外交部多次强调的,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菲律宾若误判形势,继续在南海玩火,终将为其短视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