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民警上门要求滕西远上交私藏的两支手枪,老人平静地取出两个盒子,打开后说道:“这两支,一支是粟裕同志所赠,一支来自张震同志,你们要哪支?”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滕西远并非高官,而是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在战火中为将帅们留下了许多珍贵影像。
他曾长期跟随粟裕,某次敌机轰炸时,警卫员护住首长,他却下意识护住相机。粟裕知晓后,将随身手枪相赠,既是防身,也是信任的见证。
另一支来自张震。一次,滕西远冒着塌方和冷枪危险,钻进前沿“猫耳洞”拍摄坑道作战,出来时满身泥土几近虚脱。张震看到照片后,也将自己的枪送了他。
在那个年代,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两位将帅将“第二生命”交予同一人,这份信任重若千钧。对滕西远而言,这两支枪早已是荣誉的象征。
此事层层上报后,上级批示体现了智慧与人情:考虑到特殊历史意义,同意由他个人保管,但需经公安部门技术处理,使其无法击发。既维护了法律刚性,也尊重了特殊情感与历史贡献。
滕西远2005年去世,家人遵其遗愿,将两支枪无偿捐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它们静静陈列,向后人讲述着那段激情岁月里,一位战地记者与两位将帅的传奇情谊。
即便在技术发达的今天,这样“有温度”的处理仍具意义。法律虽严,执行者却应对历史与人性抱有温情敬意。而实物承载的记忆,更是数字化技术难以复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