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终于怂了。 根据新华社曼谷8月4日的消息,当天上午泰国军队无视柬埔寨军方的强烈反对,堂而皇之地进入所谓“柬方领土”并布设铁丝网,而柬埔寨军队却罕见地没有采取任何反击行动。 这种一反常态的克制,让不少人惊呼洪森终于“服软”了。要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泰柬边境争端中,洪森向来以强硬著称,甚至多次亲自到前线视察鼓舞士气,但这次面对泰国的公然越界,柬埔寨军队却选择了沉默,洪森也只是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国际社会介入,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洪森这次选择克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柬埔寨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泰国的军事实力在东南亚数一数二,不仅拥有现代化的空军和装甲部队,军费开支更是柬埔寨的数十倍。 在2025年7月的冲突中,柬埔寨由于缺乏空军和无人机支持,只能被动防守,最终丢失了部分领土。这次泰国军队再次越界,柬埔寨军方很清楚,如果贸然反击,很可能会招致更猛烈的报复,导致更大的损失。 此外,柬埔寨近年来虽然从中国购买了一些武器装备,但这些装备主要用于防御,并不具备与泰国全面对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此次冲突中明确表示保持中立,解放军代表甚至向泰国武官传话,称“自泰柬边境局势紧张以来,中方没有向柬埔寨提供任何用于进攻泰国的武器装备”,这让洪森失去了重要的外部支持。 除了军事上的考量,经济因素也是洪森不得不低头的重要原因。柬埔寨是一个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而泰国是柬埔寨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边境贸易额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还有大量柬埔寨劳工在泰国工作,他们的汇款是柬埔寨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5年7月的冲突已经导致泰国关闭了所有边境口岸,数十万柬埔寨劳工被迫回国,给柬埔寨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如果这次冲突再次升级,柬埔寨脆弱的经济很可能会陷入崩溃。 更糟糕的是,美国在2025年4月刚刚宣布对柬埔寨等四国的光伏产品加征最高3521%的关税,这已经让柬埔寨的出口行业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洪森实在经不起再一次的经济打击,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洪森的克制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关。在2025年7月的冲突中,洪森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向美国靠拢,他在社交媒体上用大量篇幅感谢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调停,甚至将其比作“拯救柬埔寨于水火的存在”,而对中国的调解努力却一笔带过。 这种态度的转变,被外界解读为洪森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而柬埔寨作为中国的传统盟友,也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 洪森可能认为,通过向美国示好,可以换取美国在边境争端中的支持,同时减轻美国对柬埔寨的关税压力。此外,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的积极斡旋,也为洪森提供了一个台阶。在马来西亚的调解下,泰柬双方同意于8月4日举行边境联合委员会会议,这让洪森有理由相信,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比军事对抗更符合柬埔寨的利益。 然而,洪森的妥协并没有换来泰国的让步。泰国方面坚持认为此次越界的地区“原属于泰国”,并拒绝承认柬埔寨的主权主张。更讽刺的是,就在洪森呼吁国际社会介入的同时,泰国却在加紧巩固在争议地区的存在。 这种一边谈判一边行动的策略,让洪森陷入了被动。而国际社会的反应也让洪森感到失望。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但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制止泰国的行为。 东盟虽然积极斡旋,但由于内部意见不一,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压力。至于洪森寄予厚望的美国,虽然在口头上支持柬埔寨,但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约束泰国,这让洪森的外交努力显得有些徒劳。 洪森这次的克制,也暴露出柬埔寨在国际政治中的无奈。作为一个小国,柬埔寨在大国博弈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泰国的军事压力,还是美国的经济制裁,都让洪森感到力不从心。 在这种情况下,洪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生存,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支持,同时避免与泰国发生直接冲突。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但也让柬埔寨在领土问题上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洪森的妥协很可能会被泰国视为软弱可欺,从而引发更多的边境争端。 洪森这次选择克制,是军事、经济、外交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种做法让他背负了“怂了”的骂名,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或许是柬埔寨所能做出的最现实的选择。 不过,这种妥协能否换来长期的和平,还有待观察。毕竟,只要柏威夏寺周边的领土争端没有彻底解决,泰柬之间的摩擦就不会停止,而洪森和他的继任者们,将继续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