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免签,唯独不给瑞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作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本应是免签名单的热门选手。 但现实却给了个大反转:挪威、丹麦等邻国轻松享受30天免签,瑞典人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连商务出行都得老老实实办签证。 这种区别对待,就像在北欧的冰天雪地里泼了盆冷水,让瑞典的旅游业股价直接跳水4.3%,而挪威、丹麦同行业股价却逆势上涨2%以上。 更扎心的是经济账。2025年1-6月,中瑞双边贸易额虽小幅增长5.4%,但中国对瑞典出口增长9.9%,进口却仅增0.6%。 这说明中国市场对瑞典商品的需求在减弱,而瑞典企业却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沃尔沃、宜家等瑞典巨头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均超过百亿欧元,免签带来的商务便利差距,正悄悄侵蚀着它们的竞争力。 历史上,中瑞关系曾是中欧合作的标杆。1950年建交后,瑞典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超60亿美元,爱立信、ABB等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近年来,瑞典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尽管爱立信警告此举将导致瑞典5G部署成本增加23%,但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 更荒诞的是,斯德哥尔摩行政上诉法院在裁决中承认"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华为设备存在安全风险",却仍维持禁令,暴露政策的政治本质。 这一决策不仅使华为损失50亿瑞典克朗,更导致中瑞科技合作陷入停滞,原计划的哥德堡—上海智慧城市项目被迫搁置。 尽管当前关系遇冷,中瑞仍存在破局机遇。2025年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的动力总成项目投产,年产能达20万台,显示企业界对合作前景的信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力量,瑞典商会2025年调查显示,78%的会员企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认为"政治分歧不应阻碍商业利益"。这种社会共识为政策调整提供了基础。 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才是实现共赢的唯一路径。这场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实则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艺术的经典演绎,其影响将持续塑造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