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精准、合规、高效发放,甘肃监管局坚持靶向发力,多举措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工作。
一、深入学习政策,打牢审核基础
甘肃监管局高度重视政策学习在审核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组织审核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中央及甘肃省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全面梳理政策要点,明确补助资金的发放范围、标准、拨付流程以及结算方式等关键内容,确保审核人员对政策理解精准到位,为审核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如,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政府补贴标准、特殊困难群体的参保帮扶政策等内容进行重点研讨,使审核人员在面对实际数据时能够准确判断其合规性。同时,积极关注政策动态变化,及时掌握最新政策调整对补助资金审核的影响,如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调整、缴费档次的增设等,以便在审核中做出相应调整,保证审核工作与政策要求同步,为后续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政策基础。
二、精准核对数据,掌握真实情况
数据是审核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核结果的可靠性。为保证数据质量,甘肃监管局采取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比对与分析方式。一方面,要求地方财政、人社部门报送完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数据资料,包括参保人员信息、缴费明细、待遇发放记录、基金收支报表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初步审核,核查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没有遗漏重要信息,还深入分析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勾稽关系。如,通过核对参保人数与缴费人数、待遇领取人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排查是否存在数据异常情况;对比不同年度的参保缴费数据,分析参保人数、缴费金额的变化趋势,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线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对接,核实参保人员身份信息及户籍变动情况;与民政部门殡葬信息系统对接,及时掌握参保人员死亡信息。此外,借助税务部门的征缴数据,对缴费金额和缴费时间进行核实,核对财政补助资金与实际缴费适配情况。通过多部门数据的交叉验证,有效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三、强化延伸抽查,深挖潜在问题
在对申报原始资料非现场审核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定筛选标准,聚焦全省范围内资金量较大、参保人数较多,且较以前年度人数波动较大的地区进行延伸抽查。通过“线上穿透式核查”,突破地域限制,远程调取地方财政专户流水、社保经办系统操作日志、基金收支明细等10余类原始电子档案。通过对远程调取电子档案的深入分析,构建起覆盖资金流向、业务操作全流程的监管链条,实现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过程监管。针对发现的疑点数据,采取“资金溯源—系统倒查—凭证核验”三位一体核查方式,逐笔追踪资金去向、还原业务场景。如,当发现某笔资金的拨付时间与规定时间不符时,审核人员会沿着资金流向,追溯其源头,查看系统操作记录,再核对相关凭证,确保问题查深查透。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异常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深入挖掘风险背后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短板。同时,通过电话回访方式,对异常数据涉及的人员进行逐一核实。延伸抽查不仅精准打击了违规行为,更以点带面全面掌握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和补助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推动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基金安全。
四、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为促进甘肃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甘肃监管局在实践中探索和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完善审核工作流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政策要求,制定详细且操作性强的审核操作指南,明确审核的各个环节、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推动审核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注重沟通协作。加强与地方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主动听取地方部门对审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审核工作方式方法,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各方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凝聚工作合力。三是督促问题整改。建立审核工作台账,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问题的具体情况、涉及金额、责任单位等信息,建立“即时反馈—限期核实—跟踪督办”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得到整改。四是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耳目”和“哨兵”作用,在高效完成审核工作的同时,注重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形成专题材料上报,为上级决策提供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