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还挺忙!”8月4日,宁夏银川,一男子在花店忙碌时,突然进来两位大爷大妈,他们不顾男子意愿,自顾自的在店里“卖唱”,男子急忙拿出报酬给二老,没想到,收到钱的两人不顾男子挽留,转身直接离开,称:“还要赶去下一家!” "大爷大妈,要不您二位再唱一首?"花店老板李明捏着刚给出去的五十块钱,话音未落,那对背着吉他和快板的老年夫妇已经推门而出,脚步匆忙得像是赶场子。 监控画面显示,他们出门后径直拐进小巷,转眼就没了踪影,只留下满地的瓜子壳和店里面面相觑的顾客。 8月4日发生在宁夏银川花店的这一幕,在社交媒体曝光后迅速发酵,网友们惊讶地发现,这种看似随性的街头卖艺,正在演变成一种精心设计的"情感捆绑”—— 不给钱不走人,给了钱马上走人,整个过程像极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作业。 李明回忆当天的情形仍觉得匪夷所思。那天下午,这对穿着朴素的老人未经询问就闯进花店,二话不说开始表演。 大爷的吉他弦上还沾着泥土,大妈的快板漆面斑驳,乍看确实像生活困苦的民间艺人。 “当时店里还有顾客在挑花,我想着老人家不容易,就等他们唱完。" 可当李明递过钱后,老人连客套话都没说一句,收拾乐器的动作熟练得令人咋舌。 更让他郁闷的是,事后清理时发现,老人站过的地方不仅散落着零食碎屑,吉他琴箱里还掉出几个烟头——这显然不是第一次"演出"了。 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都有上演。在杭州开咖啡馆的林女士也遇到过同样套路的"艺人":一位自称聋哑人的男子在店里用手语"表演"了五分钟,接着就拿出二维码要求打赏; 郑州书店老板王先生则碰到过带着孩子的母亲,孩子背诵完古诗后,母亲直接掏出付款码:"给孩子点鼓励吧"。 这些"表演者"有个共同特点:不给钱就赖着不走,给了钱立刻消失。 这种现象背后,是传统街头艺术正在发生的异化。真正的街头艺人,他们的表演往往伴随着与观众的互动,收入来源于观众自发的赞赏。 而新兴的"套路艺人"则把公共场所当成收割善意的流水线:选人流量大的店铺,表演最短时间,索要固定金额,然后火速转场。 小双点评:回看银川花店的监控录像,那对老人离开时的步伐比表演时轻快得多。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街头艺术最后的纯粹性? 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人的选择里——既不对所有街头表演者充满戒备,也不被道德绑架式的索求左右。 只有当善意给予真正值得的人,城市的文化脉搏才能健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