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陈明仁正闲着在家。没想到,他成了各方争抢的人物。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都递来邀请。好友知道了,赶紧劝他:“胡宗南那儿,你可不能去!” 这一切,都要从他手中的三封电报说起。 1948 年 10 月,陈明仁站在自家窗前。他手里攥着三封电报,眉头皱得紧紧的。 这三封电报,分别来自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说法不一样,心思却一样,都是想拉他这个刚被撤了职的 7 兵团司令官入伙。 看着电报上的字迹,陈明仁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 陈明仁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电报上 “华中剿总” 这几个字上蹭来蹭去。脑子里一下子回到了两年前的四平战场。 1946 年 5 月,他带着 71 军死守四平街。用了个 “撒豆成兵” 的法子,让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 不少解放军战士踩在大豆上滑倒。战场上尸体成堆。 就因为这场仗,他拿到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还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召见。 然而,荣耀的背后,危机已悄然降临。 可勋章的光还没亮多久,撤职令就来了。1947 年 8 月,陈诚说他 “纵兵抢粮”,把他的职务给撤了。 其实呢,陈明仁在四平战役时,用了国民党官员囤积的大豆。事后也按收购价赔了钱。 但这些官员记恨他,就联合陈诚一起陷害这位抗日名将。 陈明仁去南京总统府拿撤职令的时候,胸前的勋章和手里的文件放在一起,看着特别扎眼。这成了他军事生涯里最荒唐的一件事。 “子良兄,胡宗南的西北行辕可去不得。” 好友李君九的话,把陈明仁从回忆里拉了回来。 这位黄埔四期的老同学压低声音说:“胡长官手下的嫡系都是黄埔一期的老人。你一个‘杂牌’进去,怕是连军长都当不稳。” 陈明仁冷笑一声,把胡宗南的电报揉成一团,扔进了壁炉。他太了解胡宗南了。 这个被叫做 “西北王” 的黄埔同期,从来容不下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人。 处理完胡宗南的电报,陈明仁又看向了杜聿明的那份。 杜聿明的邀请也藏着猫腻。这位徐州剿总的副总司令,虽说和陈明仁是老同学,可深陷在蒋介石嫡系的圈子里。 陈明仁在日记里写:“光亭(杜聿明字光亭)能给我的,也就一个军长的位子。我陈明仁,难道要在刘峙的手下窝囊地过日子?” 相比前两封,白崇禧的电报却让陈明仁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白崇禧的电报却让他眼睛一亮。这位桂系的大头头,开出的条件很诱人。 华中剿总副总司令、武汉警备司令、29 军军长,还答应重建 71 军。 陈明仁心里清楚,白崇禧这么做,一方面是想拉他这个抗日名将撑场面,另一方面是想利用他牵制蒋介石的嫡系。 他在给程潜的密信里分析:“桂系和中央不对付,这正是我翻身的机会。” 最终,陈明仁做出了选择,他来到了武汉。 1948 年 11 月,陈明仁站在华中剿总司令部的顶楼。往下看着武汉,这座城市眼看就要变成战场了。 白崇禧的副官送来最新战报。徐州战场情况不妙,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围住了。 陈明仁对身边的幕僚小声说:“这乱世就是一盘棋。我们既是棋子,也能当棋手。” 他的选择里满是算计。表面上,他接了白崇禧的任命,暗地里却老跟程潜偷偷见面。 程潜是湖南省主席,也是陈明仁以前的老长官,正在谋划一场大起义。 陈明仁心里明白,桂系和蒋介石的矛盾解不开。与其在国民党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不如给自己留条后路。 时间来到 1949 年,局势愈发紧张,陈明仁也面临着更关键的抉择。 他站在岳麓山上,看着山脚下正在修的防御工事,心里不是滋味。 白崇禧让他 “死守长沙”。可程潜却在暗地里给他传中共的统战消息。 程潜说:“子良,毛泽东讲‘各划各的船,只要站过来就行’。” 这句话让陈明仁一晚上没睡着。 几个月后,一件事让陈明仁的决心更加坚定。 6 月的一个下雨的晚上,陈明仁在司令部见了个神秘人,是中共地下党员余志宏。 两人一直谈到凌晨。桌上的军用地图上,被红笔圈出了好几条起义的路线。 陈明仁声音发颤地问:“我在四平造的孽,共产党能不追究吗?” 余志宏肯定地说:“毛主席说了,只要你站过来,我们还会重用你。” 经过深思熟虑,陈明仁终于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1949 年 8 月 4 日,长沙小吴门城楼。陈明仁和程潜并排站着,对着十万军民宣读起义通电。 他的声音传得很远:“今天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和前程,是为了三千万湖南父老不遭战火!” 起义之后,陈明仁迎来了全新的人生。 陈明仁带着部队去广西剿匪,半年就把土匪清干净了。毛主席还亲笔夸他:“子良将军劳苦功高。” 1955 年授衔的时候,这位曾经让林彪吃了不少亏的猛将,穿着解放军的上将军服,在闪光灯下笑了,笑得很释然。 陈明仁这一辈子,过得很传奇。在历史的大风大浪里,他选对了路,为国家和老百姓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