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独居老人家中表演"三句半”。
志愿者与空巢老人一起包饺子。
“我们几个老伙计虽住一个小区,却因行动不便,两年没见了。今天家里太热闹了,跟过年似的。”93岁的文学科握着老邻居的手,在餐桌前红了眼眶。这顿由“青东橄榄绿”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上门烹饪的暖心饭,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4位住在同一小区却久未谋面的独居老人,在烟火气里再次相聚。
这场温暖的相聚源于迎泽区并州路二社区的“银龄共享家”志愿服务项目。社区根据老龄化程度高的实际情况,聚焦老年群体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三大核心需求,通过“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精心打造了“四个一”特色志愿服务(一段美好“食”光、一个观众剧场、一次温情护航、一份医护健康),让邻里互助成为社区风尚。
“社志融合”,汇聚多方力量
清晨,志愿者田引柱早早来到了惠民市场,仔细挑选着新鲜的蔬菜。今天,他的任务是开展“一段美好‘食光’”志愿服务,为独居老人们制作一顿丰盛的午餐。
“给老人的菜,一定要挑最新鲜的。”“我们也有老的时候,支持你们的行动。”市场里的商户们听说是为老人备餐,不仅主动推荐适合老人食用的当季时蔬,临走时还不忘往志愿者的菜篮里多塞几把鲜嫩的小青菜。
这场活动的参与者既有专业社工,也有志愿者,是一次“社志融合”的实践。在老人家里,切菜、和面、包饺子,大家发挥各自所长。另一边,客厅里的志愿者组织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翻看老照片,屋内的气氛格外温馨热闹。
“社志融合”工作小组是在迎泽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组建起来的。为了精确掌握老人的“急难愁盼”,大家跑遍179户老年家庭,发放300多份问卷。
在此基础上,社区对接专业社工机构“汇德公益”,形成2名专业社工与16名志愿者为骨干的服务团队。这些志愿者全都来自于“青东橄榄绿”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由退役军人牵头组建,吸纳了青年、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等多元力量。
并州路二社区党委书记康娟说:“党建引领下的‘社志融合’模式将街道、社区、专业机构、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汇聚在一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能更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特色服务,尽显社区温度
“父亲节这出戏,就演给郭叔一个人看。”在90岁的独居老人郭培道家中,竹板声清脆响起,志愿者自编的“三句半”逗得老人哈哈大笑:“头回有人专门为我演戏,社区把我们放在心上,变着花样服务老人。”
并州路二社区围绕老年群体需求,以“小切口、精服务”为思路,构建“银龄共享家”月度特色循环服务体系:第一周“美好‘食’光”:志愿者化身“家庭厨娘”,上门做饭,陪唠嗑;第二周“一个观众剧场”:把文艺表演送到老人家中;第三周“温情护航”:理发、修家电,当老人的“生活管家”;第四周“医护健康”:联动医疗志愿者上门体检、讲医保政策。
类似这样的志愿服务,以前并不鲜见,“银龄共享家”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后,社区把之前“零星服务”升级为“品牌矩阵”,发挥“社志融合”的优势,拓展、升级服务内容,用标准化、有温度的服务,让“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更加可感可及。
开展特色服务过程中,团队摸索出“五到”工作法:身到现场、口到沟通、眼到细节、心到问题、手到记录。不是光听“心里话”,更要看见“真困难”。老人需要什么就精准供给什么,工作组建立了老人“专属档案”,让志愿服务告别“想当然”,实现“靶向投送”。
“双轮驱动”,提升服务效能
突破以往志愿服务“凭经验”的模式,并州路二社区用“标准化体系+步骤化沟通”的“双轮驱动”方式,实现了服务效能的提升。
标准化体系指的是一套表格:“项目实施方案”画清服务“路线图”;“活动细则”用流程图替代文字,明确责任分工;“心声采集表”打通反馈渠道,提升调研效率。一套表格实现“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执行监督、效果反馈”闭环管理,让服务从“靠感觉”变成“靠标准”。
社区还总结出“四步沟通法”:亮明身份、阐明目标、转换角色、号召共为。退休志愿者郭高彤说:“以前劝商户捐食材总碰壁,按照社区总结的沟通步骤,我跟市场老板说‘您捐的不只是菜,是给独居老人的暖心饭’。对方当场就应了,现在不仅定期供货,老板自己也成了志愿者。”
现在,“银龄共享家”已经被更多居民知晓,成为大家心中的暖心项目,12位居民主动穿起志愿者红马甲,10家商户、20余名志愿者深度参与,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敬老助老的队伍,成为邻里互助的重要力量,社区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理合伙人”。
截至目前,并州路二社区已累计开展服务14场,覆盖160余人次,不仅让专业服务扎根社区,更让邻里互助的暖流在社区涌动。“银龄共享家”志愿服务项目正在汇聚起一个个凡人善举,形成一股服务居民、温暖民心的治理合力。
记者王勇通讯员梁虹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