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500枚“晋祠米票”:尘封信物见证晋商诚信

民国年间的“晋祠米票”

民国年间的“晋祠米票”

民国年间的“晋祠米票”

近日,在晋祠稻田书院晒书会上,69岁的收藏家赵士信轻轻展开一张张泛黄薄纸,空气仿佛凝固——这些印着“太原县”“晋祠镇”的纸片是民国年间晋祠镇独有的“米票”。二十载光阴,500枚“米票”,赵士信用双手从时光碎片中,抢救出一段行将湮灭的民间金融传奇。

时间回溯至2004年。我市南宫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一张裂成碎片的旧纸击中了赵士信的心。残片上“太原县”“晋祠镇”的字样如磁石般牵引住这位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他指尖微微颤抖,只见上面“中兴利大米庄”的名号与“每百分兑现洋一元”的兑换条款清晰可辨——这家当年晋祠镇四大米庄之一的老字号,连同它的纸质凭证,正是家乡晋祠大米贸易的珍贵金融遗存。

这些不足巴掌大的纸片,堪称一部微型地方史册。正面“中兴利大米庄”居中,右侧“太原县”与左侧“晋祠镇”对称呼应,面值处赫然盖着醒目的“作废”印记,边缘菊花纹饰缠绕,一枚红色“中兴利记”印章尤为醒目。

为了集齐这批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遗珍,赵士信的足迹踏遍了乡野。二十年里,他穿梭于藏家之间,深入晋源各村挨家探访,最终汇成500枚,包含五分、二分两种面值。在他堆满工具的工作室案头,泛黄的纸片与修复用的毛刷、麻纸散落交织。他指着一枚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编号的“米票”感慨:“这张是我用几十片碎片一点点拼起来的。”

赵士信解读道,这些并非官方货币,而是米行发行的“代用券”。晋祠作为山西稻米重镇,商户为交易便利自行印钞,持券者可兑米或折现。纸币上的编号及经理印章,折射出当时严谨的民间金融管理。而票面上醒目的“作废”印记,则标志着一段金融政策的重大转折——当时政府推行金融改革,明令废止私营商号发行的各类代用券,晋祠米票由此退出流通。然而,历史转折处更见晋商风骨:“加盖‘作废’的同时,多数米庄仍坚守承诺履行兑付,这正是晋商诚信之魂的生动见证。”赵士信目光笃定。

当老人手指轻抚纸币上“太原县”字样,一段“禾稻之美,甲于通省”的盛景仿佛重新在纸上徐徐展开。如今,赵士信正着手将藏品扫描成档、编印成册,而他搜寻的脚步并未停歇——只为让更多人看见,薄纸之上承载的,是故土沉甸甸的荣光与不朽的信义。记者毕晶晶通讯员崔丽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