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场会议作为遵义会议前的最后一次筹备性会议,在长征中有着关键地位,具体如下: 会议基本信息 - 时间与地点: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召开于贵州瓮安县猴场镇,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核心决策 - 否定“左”倾冒险路线,反对博古、李德“重返湘西”的计划,重申黎平会议确定的西进贵州战略方向。 - 调整军事指挥权,剥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初步确立毛泽东在军事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 部署突破乌江,决定强渡乌江、攻占遵义,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奠定基础,挫败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 历史意义 - 架起“黎平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桥梁,直接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层铺平道路,是长征战略转折的关键一环。 至关重要的原因 - 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落实了通道、黎平会议的转兵决策,通过剥离博古、李德的权力,直接催生遵义会议的领导层改组。 - 实事求是路线的实践:基于敌我力量对比调整战略,体现“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成为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的思想源头。 - 政治生态的转折点:党内民主机制首次在重大决策中否定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问题的先例。 历史回响 猴场会议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坚持真理、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与后续长征会议共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勇于纠错”的政治品格。 此外,长征中的系列会议形成了决策链:通道会议提出转兵贵州;黎平会议确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苟坝会议最终确立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猴场会议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