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50年,一名身着简陋的农妇来到北京中南海,要求面见毛主席。门卫正想将她拦下来

1950年,一名身着简陋的农妇来到北京中南海,要求面见毛主席。门卫正想将她拦下来,突然见李银桥跑来说:“您快跟我进来,主席等着见您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韶山那座故居里,一位穿着蓝布衫、精神头十足的老太太,总在给来来往往的游客讲过去的事,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得像是自家的东西,讲出的细节也总带着股书本上没有的烟火气。 有个年轻人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她:“大娘,您是主席的亲戚,他老人家心里,到底什么东西最金贵?” 这一个问题,把老太太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1950年的北京,故事,要从一个缺了口的旧茶杯说起。 那年头,中南海门口的气氛因为一个人的到来,显得有点不一样,卫士们看着眼前这个满面风尘、一身土布衣裳的湖南农妇,正琢磨着怎么按规矩把人劝走。 谁知卫士长李银桥竟从里头一路小跑出来,一把拉住她的手:“您可算来了,快跟我进来,主席正等着您呢!”卫士们都看傻了,这妇人到底是谁? 这妇人叫王淑兰,她跟着李银桥快步往里走,当穿过院子,她终于见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哥”。 在毛主席面前,王淑兰定了定神,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揭开,露出来的,是一个没盖子、口上还有个豁口的白底蓝花粗瓷杯。 按主席不收礼的铁规矩,这东西根本就不该出现,可是,毛主席却一反常态,伸手接了过去,他没说话,只是来来回回地摩挲着粗糙的杯身,眼神好像穿过了杯子,看到了韶山的泥土、老家的炊烟,还有早已牺牲的弟弟年轻时的笑脸。 这哪里是个杯子,这分明是从千里之外捧来的一抔家乡土,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这次见面不易,王淑兰鼓足勇气,问起了自己分别多年的丈夫毛泽民的下落,毛主席看着她那双满是期盼的眼睛,实在不忍心说出真相,只好强忍着悲痛,委婉地说:“泽民公务忙,等有空让他给你写信。” 直到后来,王淑兰陪着同乡烈士的母亲来北京寻子,在跟毛主席再次见面时,才把毛泽民早已牺牲的噩耗告诉了她,也解释了自己为了顾及她的感受,才善意隐瞒了这么多年,为了安慰她,主席还送了她一件皮袄。 这份情谊,远不止是叔嫂那么简单,它的根,几十年前就埋下了,当年毛主席寒假回乡,第一次见到勤劳能干的王淑兰,印象就很深。 在一个晚上,毛主席谈起俄国革命,而还是个传统妇人的王淑兰听得心惊肉跳,小声问:“造反,那不是要杀头的吗”,而毛主席目光灼灼,答得斩钉截铁:“为革命赴死,值!” 这句话像一颗火种,在王淑兰心里烧了起来,丈夫毛泽民投身革命,她也毅然跟了上去。 在家乡搞农运,她带头冲进代表封建族权的“毛震公祠”,和男人们一起喝下祭酒,用行动跟千年的老规矩叫板。 后来王淑兰因为革命活动被捕入狱,非但没怂,反而在牢里建起了党小组,继续斗争,她甚至跟难友罗醒约定:万一谁牺牲了,活着的那个,就要把对方的孩子当自己的养大。 在出狱后,王淑兰得知罗醒已经牺牲,她二话不说,信守承诺,把罗醒的儿子收为养子,取名毛华初。 并且在找党组织不成的艰难岁月里,她做了一个母亲最痛苦的决定: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托付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让送去延安,自己则留在湖南最危险的前线,继续搞地下交通。 正是这段用命拼出来的履历,锻造了王淑兰,所以到了北京,她不愿意白吃饭,主动跟毛主席提出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可一个不识字、还裹着一双小脚的农村妇女,这谈何容易,毛主席欣赏她的志气,却也严守“不搞特殊”的原则,没给她开任何后门。 而王淑兰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自己跑、自己问,最后在中央联络部的招待所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活儿,她干得比谁都卖力,从不拿自己的特殊身份说事。 后来招待所领导知道了她是主席的亲弟媳,想给她换个清闲的岗位,她反而觉得“别扭”,硬是给拒了,生怕自己脱离了群众。 可年纪大了,常年的劳累加上一双小脚落下的病根,王淑兰越来越想家,她向毛主席提出,想回老家养老,毛泽东同意了,还交给她一个新任务:当时韶山故居对外开放了,正需要她这样一位亲历者,一个“活历史”回去,给人们讲讲那些最真实的故事。 临走前,主席还特地交代,让她帮忙看着点,地方上有没有给他修新房子,“如果有,就让他们停工”。 故事又回到了开头那一幕,面对年轻游客的问题,王淑兰目光温和而坚定,轻声回答:“主席最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情’,还有一个革命者、一个劳动者该守的‘本分’。” 直到1964年,王淑兰在长沙病逝,按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安葬在韶山冲一个能日夜望见毛主席故居的山坡上,她从这片土地走出去,投身洪流,最终又化作了永恒的守护,回归了乡土。 【信源】《毛泽东年谱》、《李银桥回忆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