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贾德出山对中国来说绝对有利! 虽说内贾德对中国也算不上多亲近,但他要是真能再掌舵伊朗,对中国来说,那好处肯定比坏处多得多,这点我是打心底里这么觉得。 从伊朗国内政治生态来看,内贾德的民粹主义底色和反美立场,恰恰为中国提供了深化合作的空间。内贾德出身平民阶层,深知底层民众对经济改善的渴望。 他在任期间推动的现金补贴政策虽因通胀问题饱受争议,但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这种执政理念与中国倡导的“共同富裕”存在潜在共鸣,尤其在伊朗经济因美国制裁陷入困境时,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输出能直接回应民生需求。 在国际层面,内贾德的强硬姿态能有效牵制美国的战略重心。当前美国正试图在印太地区构建对华包围圈,而内贾德若重返政坛,必然会延续其“反美斗士”的角色,在中东制造新的博弈焦点。 这种牵制作用在2025年尤为关键:美国刚对伊朗实施7年来最大规模制裁,试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而内贾德的反击可能将美国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中东。 中伊合作的现实基础和互补性,是内贾德时代合作深化的重要保障。自2021年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以来,中伊在能源、基建、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内贾德对中国技术的认可由来已久,他在任期间多次出席中国企业在伊朗的项目竣工典礼,对中国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赞不绝口。若他再次执政,很可能会效仿白俄罗斯的做法,直接与中国开展高端制造业合作,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建立合资企业。 这种合作模式既能规避美国制裁,又能帮助伊朗实现产业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的石油资源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形成天然互补,内贾德推动的“石油人民币结算”若能落地,将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为伊朗提供避开美元体系的贸易通道。 国际社会的复杂反应也从侧面印证了内贾德出山对中国的战略价值。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但内贾德的对抗姿态会迫使美国在制裁力度和外交策略上反复权衡。 例如,2025年美国虽重启对伊核谈判,但伊朗的退出表明对抗仍占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可通过扩大进口伊朗石油、增加对伊投资等方式,增强伊朗的抗制裁能力,同时换取更多战略资源。 欧盟对伊朗的技术封锁同样存在漏洞,内贾德若推动伊朗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高铁技术、5G网络等完全可以填补欧盟留下的空白。这种合作不仅能提升伊朗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能为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提供支点。 当然,内贾德的政治风格也存在不确定性。他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权力博弈可能影响政策连贯性,其民粹主义政策也可能引发经济波动。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化解:中国在与白俄罗斯合作中积累的经验表明,通过长期战略规划和灵活的外交策略,完全可以在复杂政局中保持合作稳定性。 例如,中国可通过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伊朗的应用等方式,降低政治波动对合作项目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内贾德对中国的务实态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援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积极推动中伊文化交流,这些举动都表明他对中伊关系的重视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 从地缘政治的长远视角看,内贾德的出山将重塑中东的力量平衡。当前中东正面临“碎片化”危机,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沙特的战略摇摆、土耳其的野心膨胀,都在考验地区稳定。内贾德的强硬立场虽可能加剧与以色列的冲突,但也能促使阿拉伯国家重新评估与伊朗的关系。 中国可借此推动“中伊阿合作机制”,在红海航运安全、反恐情报共享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符合中国的海外利益,也能提升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话语权。正如白俄罗斯通过“向东看”获得技术升级一样,伊朗的战略选择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撬动中东格局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