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厉害,像东风-17导弹、055大驱这些,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 就在上个月,莫斯科军事评论界的伊戈尔科罗特琴科,在他主编的《军工信使》上发了篇评论。他在俄罗斯军事圈里,说话分量不轻。文章标题很直接,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中国的龙之利齿:性能的超越与经验的鸿沟”。 文章里,他先是把咱们的新装备一顿猛夸,从055大驱的综合射频系统,夸到歼-20的“A导(有源相控阵雷达)+P导(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的感知能力,数据列得比咱们自家军迷还细。他说,单从纸面参数和技术理念上看,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追赶”,而是“领跑”了。 但紧接着,话锋一转,老科同志抛出了那个最扎心的问题——“所有这些先进的武器,都缺少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实战的淬火。” 他这个观点,可比西方媒体天天念叨的“中国威胁论”要来得实在,也更戳咱们的痛点。他说,一件没有经历过真正高强度对抗的武器,就像一个模拟考次次满分、却没上过高考考场的学霸。平时刷题再猛,真到了分秒必争、电磁干扰满天飞的考场上,会不会手抖?会不会发现平时熟悉的公式突然用不上?谁也不敢打百分之百的包票。 这碗“实战饭”,确实不好吃,甚至可以说,是和平时期最奢侈的“补品”。 美国人的军备发展哲学,突出一个“边打边改,实战出真知”。就拿F-35“肥电”来说,这飞机从诞生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和事故。从2014年首次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起火趴窝,到后来各种坠机事故,摔了不下五六次。可人家硬是顶着压力,把F-35部署到了中东。以色列空军更是个急先锋,开着F-35的“阿迪尔”型号,在2018年就公开承认,用它空袭了叙利亚境内的防空阵地,是全球首个F-35实战战果。 通过这些真刀真枪的行动,美国和它的盟友们摸清了F-35在复杂防空体系下的生存能力、隐身涂层的实际效果、以及数据链在强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这些用巨额军费和飞行员风险换来的数据,是任何计算机模拟和演习都给不了的。 反观我们,055大驱从2022年开始,已经多次参与亚丁湾的护航行动。就在今年春天,我们的第48批护航编队里就有“遵义”舰的身影。它在红海那片“是非之地”,成功处置了多起疑似海盗的威胁。但这和真正的“作战”是两码事。护航面对的是非对称威胁,而高强度海战,要面对的是饱和式反舰导弹攻击、水下潜艇的伏击、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战。055那112个垂发单元,至今还没有在实战中,哪怕是出于自卫,发射过一枚防空导弹。 这种“和平的烦恼”,其实历史上有过教训。苏联解体前,黑海舰队的纸面数据何其吓人,光荣级巡洋舰、现代级驱逐舰,一字排开,气势汹汹。可真到了需要动真格的时候,内部的协同、后勤的保障、官兵的临场反应,都成了问题。最终,偌大的舰队落了个分家当废铁卖的结局。 没有实战经验,未必全是坏事。 这次俄乌冲突,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战前被吹得神乎其神,号称无法拦截。结果呢?乌克兰方面在美国“爱国者-3”的支援下,多次发布战报,声称成功拦截了“匕首”。虽然俄方不承认,但“匕首”的神话,在全世界军迷心中,至少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装备的先进性,并不能与战场上的无敌划等号。 反倒是我们的一些外贸武器,在局部冲突中打出了名声。比如,沙特在也门战场大规模使用的“彩虹-4”无人机,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去年的报告追踪,其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的成功率相当可观。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E,在与印度空军的日常对峙中,也多次在态势感知和电子对抗上压制了印度的“阵风”战斗机,让对方不敢轻易越线。这些“代理人战争”的经验,虽然零碎,但极其宝贵。 朱日和的蓝军旅,被称为“草原狼”,把全军的精锐轮番“吊打”了一遍,演习的残酷性和真实性,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演习场终究是演习场。去年美军泄露的机密文件中就提到,他们在乌克兰战场上,实时测试了“星链”系统在极限通信干扰下的韧性。这种拿一个主权国家的真实战争当试验田的做法,我们不齿,也学不来。 但美军舰机常年在我们家门口搞的那些抵近侦察,何尝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准实战”的练兵场?每一次的伴飞、每一次的驱离,都是对我们预警体系、指挥链路和飞行员心理素质的真实考验。去年珠海航展上,我们展出了一整套成体系的“反无人机系统”,就在今年4月,中东某国就利用我们出口的这套系统,成功拦截了37架来袭的自杀式无人机,取得了不俗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