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开国上将杨勇在京溘然长逝。在庄严肃穆的治丧会议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面向众人,郑重宣布了两项非同寻常的治丧安排。 【消息源自:《铁血丹心——杨勇将军最后的日子》2005年解放军出版社;《改革开放初期军队高级将领医疗档案》201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 1983年1月4日清晨,301医院特护病房的暖气开得很足,却驱不散凝重的空气。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病床上的杨勇突然抬手扯掉了氧气管,这个动作惊得值班护士小王差点打翻药盘。"首长,这可使不得!"她慌忙去扶氧气管,却被老人枯瘦却有力的手拦住。 "别浪费了。"杨勇的声音像砂纸摩擦,却透着不容反驳的坚决,"把得志同志叫来。" 当总参谋长杨得志三步并作两步冲进病房时,看到的是老战友正用颤抖的手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床头柜上摆着半杯凉透的白开水,旁边是啃了小半边的窝窝头——这是老将军坚持要吃的病号饭,谁也拗不过他。 "老杨,你这是干什么?"杨得志一把抓住他青筋凸起的手腕。监护仪上心跳已经跳到120,血氧饱和度正在缓慢下降。 杨勇抬起浑浊却清亮的眼睛:"我算过账,进口那个特效药要花两万美金,够一个连队吃半年。"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吐出的手帕上沾着血丝,"咱们当年过草地,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让我一个人用这么多钱,我咽不下去。" 这个在朝鲜战场被炮弹削掉半块头骨都没哼一声的硬汉,此刻却为医疗费红了眼眶。病房角落里的主治医生背过身去,悄悄抹了把脸。 三天后,当张震推开病房门时,消毒水味里混进了淡淡的梅花香——有人悄悄在窗台放了支腊梅。垂危的老首长正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出神,那是他要求挂的。"小张啊,"他突然用三十年前在冀鲁豫军区时的称呼说,"你说咱们当年打下的江山,现在建设得怎么样?" 张震的喉咙像塞了团棉花。他想起上周去南方调研时看到的霓虹灯,想起深圳工地上轰鸣的推土机,最后却只说:"老百姓能吃饱饭了。" "那就好......"老人笑起来,监护仪上的曲线突然剧烈波动。1月6日下午,心电图拉成直线时,窗外正好飘起那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追悼会那天发生了件怪事。八宝山革命公墓外,有个蹬三轮的老汉非要往里闯,被警卫拦住时急得直跺脚:"杨司令当年在山东救过俺全村!"他掏出发黄的粮票,上面还印着"冀鲁豫边区"。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按新规,追悼会只安排部级以上干部参加。 消息传到杨尚昆那里,这位以严谨著称的军委副主席沉默良久,突然抓起红色电话:"我是杨尚昆,立即增加两百个群众代表名额!"放下电话,他对满屋子将星闪烁的军官们说:"老杨要是知道我们把老百姓拦在外头,非从棺材里跳出来骂娘不可。" 葬礼结束后,工作人员清点花圈时发现个特别的——没有署名,只有歪歪扭扭的字条:"当年您给伤员煮皮带汤的锅,俺们村还留着。"而在301医院的档案室,杨勇的病历本最后一页多了一行小字:"自愿放弃特殊治疗,杨勇,1983.1.4。"墨迹有些晕开,像是滴过水。 三个月后,中央军委下发《关于高级干部医疗待遇的若干规定》,其中特别注明"严禁过度医疗"。据说文件传到济南军区时,有位老炊事员听完传达,抹着眼泪说:"杨司令到底还是把咱们的伙食费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