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被瑞典军官轻视:“听说大使阁下是将军,不知您带过多少兵?”耿飚淡淡一笑,说了一句,瑞典军官顿时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耿飚刚到瑞典,就遇上了这么个场面,在国庆宴会上,一个瑞典高级军官端着酒杯,当着所有人的面,抛出了那个经典问题:“听说您是位将军,带过多少兵?” 这话里带着刺,是公开的考量,看的就是你这位从“红色中国”来的大使,到底有几斤几两。 可耿飚没多话,就报了个数字,说自己以前带的第十九兵团,有十来万人。 那个军官当场就愣了,下意识说了一句:“这比我们瑞典全国的军队还多。”全场瞬间安静,再看耿飚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耿飚没讲一句大道理,也没宣传新中国有多好,他只是给出了一个对方能听懂、也最在乎的数字。 这一下,就把自己的“资格”给钉死了,以后在瑞典,没人再敢拿他的背景说事,这第一张牌,打得又稳又准,成了他所有外交工作的压舱石。 所以他把那些军官给镇住了,但这招用一次就够了,很快,耿飚发现新的问题不是别人看不起你,而是别人公开抹黑你。 当朝鲜战争一打响,西方的报纸上,全是关于中国“侵略”的说法,整个瑞典社会,也基本都信了这一套。 这时候,你再去说自己带过多少兵,就没用了,人家不跟你比拳头,跟你玩舆论。 而耿飚也没选择在报纸上跟人对骂,他知道在别人的主场争辩,只会越陷越深,他走了另一条路子,直接找上了瑞典的外交部长。 在见面后,耿飚没高声抗议,就做了个简单的动作:摊开一张军事地图,旁边放着一叠美军暴行的记录。 并且他用手指着地图,告诉对方,美军的飞机是怎么飞过边境线,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的,他用事实说话,把出兵的被迫性质摆得清清楚楚。 这种沟通方式,比任何政治口号都管用,瑞典外交部长被这些东西堵得没话说,这是他用证据,打的一场防守反击。 很快,耿飚就把这套打法用到了更关键的地方,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用细菌武器,这事儿严重违反了国际法。 但当中国提出指控时,西方世界根本没人信,都觉得这是政治宣传,光靠自己喊,声音再大也传不出去。 这让耿飚明白,这时候,中国官方的任何说法,在西方眼里都自带“宣传”滤镜,他需要一个他们自己人、而且信得过的人出来说话。 但他没去找媒体,而是去找了一位瑞典的权威医学博士,叫安德烈,这人在瑞典科学界名望很高,出了名的正直严谨。 说服安德烈博士的过程很费劲,但耿飚没给他施压,就是把中方手里的初步材料给他看,反复强调,只希望他能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去朝鲜做一次独立调查。 最终,安德烈的科学精神压倒了政治偏见,他真的去了朝鲜,回来后,带回了美军使用生物武器的铁证。 这份调查报告,由安德烈本人撰写,再通过瑞典的报纸一刊登,整个国际舆论就炸了。 当美国的谎言,被他们自己信赖的科学家给戳穿了,这一仗赢得漂亮,靠的不是嗓门,也不是拳头,而是策划了一场无可辩驳的“事实呈现”。 这就证明了,在某些场合,一份科学报告,比十万大军还好用。 如果说,用实力立威和用证据说话,是耿飚在外交场上硬碰硬的手段,那他还有另一面,一种更接地气的处事方式。 当时大使馆经费和人手都紧张,耿飚就经常自己开着车,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跑腿办事。 这在当时的外交圈里,算是个奇景,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大使,自己当司机,这让瑞典老百姓觉得,这人没架子,挺实在。 然而,“会开车的大使”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无形中也让他这个“红色中国”的代表,显得不那么神秘和可怕。 这种务实的风格,不只是做做样子,1952年,一个大雪天,耿飚接到紧急任务,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李曦沐,需要马上回国,但已经被特务给盯上了。 可耿飚没把这事交给手下去办,而是自己亲自上阵,他开着车,在风雪里跑了几百公里,硬是靠着在战场上练出的那套本事,跟特务玩了一场“公路游击战”,把人安全送到了丹麦边境。 这种事,已经超出了外交官的本职工作,这里面透出的,是一种军人式的担当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回头看,耿飚的外交手段其实很清晰,实力是基础,让你有资格上牌桌;证据是利剑,让你能戳破谎言;而最终能赢得人心的,还是那种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务实和真诚。 “将军大使”这个名号,是他的起点,但也容易让人忽略他真正的本事,他留下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打法,而是一种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切换工具箱的智慧。 【信源】党史博采2022.10.17耿飚: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敢于谏言,被毛主席称赞为敢说真话的好大使,我军历史上唯一的无军衔国防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