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中美这场较量,全世界都在看热闹,赌谁先扛不住,现在的情况很简单:中国工厂能造东西

中美这场较量,全世界都在看热闹,赌谁先扛不住,现在的情况很简单:中国工厂能造东西,美国印钞票买东西,但美国拿着钱买不到中国货,中国造的东西又换不成美元。 这种看似荒诞的局面,背后是两国经济体系根本性的碰撞。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条,从螺丝钉到航天器都能自给自足,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占全球总量的28.5%,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 而美国早已将制造业外包,靠着美元霸权用绿纸换实物,其国债规模飙升至36万亿美元,光是利息支出就占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这种畸形关系持续了几十年,直到特朗普政府2025年4月突然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彻底撕破了脸皮。 僵局形成的根源,在于双方都摸到了对方的命门。美国发现中国不再甘当"世界工厂",华为的5G技术、比亚迪的电动车、大疆的无人机,正在高端领域抢走西方饭碗。于是祭出关税大棒,想逼中国退回低端代工的老路。 中国则看穿美元不过是"纸老虎",当美国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00多个国家,中俄贸易用本币结算,沙特卖石油收人民币,美元霸权出现了裂缝。更致命的是,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控制在我们手里,美国造一架F-35战机要消耗417公斤稀土,洛马公司仓库的库存只够维持三个月生产。 而且,中美当前比拼的早已不是关税数字,而是两种生存模式的耐力赛。美国虽然还能印钞,但恶性通胀让老百姓叫苦连天,沃尔玛货架上中国制造的日用品涨价20%,中产阶级开始抢购二手商品。 中国这边也有软肋,芯片进口被卡脖子,但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已拿下全球15%市场,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良品率追平台积电。这场较量就像两个相扑手角力,美国靠金融泡沫撑起的虚胖,终究拼不过中国扎根实体经济的肌肉。 谁会先扛不住?历史给出了残酷的答案。当年美苏冷战,苏联输在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如今中美对决,美国却重蹈了苏联的覆辙——军工复合体吞噬了太多资源,硅谷银行倒闭暴露出金融体系的千疮百孔,36万亿美元债务像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反观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7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接近50%,即便失去美国市场也能稳住基本盘。当美国农场主看着烂在地里的大豆,而中国餐桌上堆满巴西牛肉和俄罗斯小麦时,胜负的天平已然倾斜。 最讽刺的是,美国本想用关税逼企业回流,结果苹果把生产线迁到越南后,发现成本比深圳还高;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仍是德州工厂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