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纷扰扰的现世,哪里有独得安静,生活不易,想开是硬道理 小区角落的旧书摊,老周总在傍晚支起摊子。不是为了赚钱,是图个清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比楼里的麻将牌响、窗外的广场舞音乐,更能让他心安。 有回暴雨,书摊的塑料布没捂严实,几本线装书浸了水。旁边收废品的老张直叹气:"这书废了,扔了吧。"老周蹲在雨里,用吸水纸一页页沾着潮气,说:"晾干了还能看,字没跑。" 后来书摊来了个年轻人,捧着本皱巴巴的诗集,眼圈红红的。"刚被老板骂了,"他声音发闷,"觉得日子没指望。"老周递过去个小马扎:"我年轻时候在车间,机器坏了,急得直踹,可踹完还得修。日子就像这机器,哪有不卡壳的?" 年轻人没说话,翻着诗集。雨又下了起来,老周把伞往他那边挪了挪。"你看这书里的字,"老周指着一行诗,"'乌云散了是晴天',简单吧?可真遇上事了,能想起这句话,就不算白读。" 如今老周的书摊还在,书脊大多磨得发白,却总有人来翻。有抱着孩子的妈妈,挑本童话书念;有刚下班的姑娘,借本散文蹲在路边看。风过时,书页哗啦啦响,像谁在轻轻说:"别急,慢慢来。" 其实哪有真正的安静?不过是心里有个地方,能容得下自己喘口气。日子再难,能在乱哄哄里找到片小角落,把烦心事暂时搁一搁,就不算输。就像老周总说的:"天塌不了,地也陷不了,想开了,路就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