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0年,大将军郭威发动兵变,闯入太后李三娘寝宫,李太后赶忙说道:“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却见郭威扑通跪倒在地:“太后,臣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李太后幸亏没有当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郭威出生在河北隆尧,家庭贫寒,父母早逝,靠亲戚拉扯长大,吃过的苦,比很多人这辈子加起来都多,他不是读书人,没接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他身材高大,胆子特别大,打起仗来不要命,十八岁那年参军,从底层干起,混迹在各种军阀之间,靠着打仗积累军功,后来投奔了刘知远,这位后来建立后汉的皇帝对他挺器重,郭威也没让他失望,逐渐掌握了重要的军事力量,成了当时难得的实权将领。 刘知远死得早,皇位传给了年仅十几岁的儿子刘承祐,年轻的新皇一上位,面对一群功高权重的老臣,心里自然有防备,尤其是郭威,手里有兵,声望又高,怎么看都像个威胁,更糟的是,皇帝身边那些小人不断煽风点火,说郭威等人居心叵测,得提前下手,于是,朝廷开始清洗,杀了几个老臣之后,目标就指向了郭威,他在前线镇守河北,收到消息说家人遭到屠戮,皇帝还派人准备在半路伏杀自己。 这时候的郭威,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他要是装没听见,回京受赏,那就是去送命,他要是坐视不动,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家族白白被灭,他别无选择,只能起兵反抗,他打出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说是要除掉皇帝身边的坏人,这个口号听起来像是忠臣起义,但谁都知道,动了兵,事情就不是简单的“清君侧”那么轻巧。 郭威南下的过程几乎没遇到实质性阻力,沿途将领纷纷投降,开封城也很快失守,皇帝仓皇逃命,最终死在乱军之中,这时候,郭威还没有急着称王,他进了皇宫,面对太后,姿态放得很低,说自己只是为国家除害,并没有称帝的打算,这种说法既能安抚宫廷残余势力,也方便他争取合法性,毕竟,他手握兵权,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但要想让文臣百姓心服口服,还得走些程序。 于是,郭威没有马上登基,而是先扶持了一个刘姓宗亲当皇帝,自己担任“监国”,这种操作在乱世中司空见惯,是权力更替中的过渡阶段,但这个“傀儡皇帝”并没有真正执政的可能,他不过是郭威安排下的一枚棋子,不久之后,局势进一步明朗,军中将领开始逼郭威正式继位,在一次北上征讨契丹的途中,士兵们直接将象征皇权的黄旗披在他身上,表达拥戴之意,郭威顺势接受,回到开封后,太后颁布“禅让”诏书,他登基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郭威并不是那种一旦坐上皇位就变得骄横的人,他非常清楚,这个天下来得并不稳固,他不是靠血统继承,也不是受百官拥立,而是在政治混乱中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他知道,若不稳住局势,自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此,称帝之后,他开始着手整顿政务,裁减冗兵,减轻赋税,恢复农业,把国家从战乱中慢慢拉回正轨。 他没有大开杀戒,也没有清洗前朝旧臣,而是尽量维持秩序,避免更多混乱,他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文官,比如魏仁浦、李穀等,让政务逐步恢复常态,百姓的负担减轻,户口数量也有所回升,在那个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的年代,这样的成绩已属难得。 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北方边防,契丹在北边一直是个威胁,一旦中原政权出现空档,他们就会南下掠夺,郭威在称帝不久后就亲自带兵北征,不仅守住了边境,还展示出他并非只会打内战的主帅,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像其他军阀那样烧杀抢掠,这也让他在老百姓中赢得了一定的声望。 他在位时间其实并不长,只有短短三年,五十出头就病逝,把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这个继承人也很争气,延续了郭威的政策,而且在军事和政治上更加果断有力,柴荣之后不久,就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可以说,如果没有郭威当初打下的基础,后来的统一大业未必能那么顺利。 郭威这个人,在历史上很难用好人或坏人来简单评价,他有过屠门血仇,也有过政变称帝;他曾跪在太后面前表演忠臣,也曾毫不手软地废掉傀儡皇帝,他的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败名裂,但他确实撑下来了,不仅活下来,还当了皇帝,稳定了局势,这是很多在乱世中起家的将领都做不到的。 他并没有留下太多雄图大略的名言,也没有建立庞大的版图,但他留下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一个让百姓得以喘息的机会,比起那些只会打仗却不懂治国的军阀,他显然更有格局;比起那些空有理想却无力掌权的文臣,他更懂得掌控现实。 郭威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最现实的选择,他既能在危机中果断出手,也能在胜利后保持克制,在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他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而是一步步让自己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