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429):唐灭东突厥(1) 迁 都 之 议 突厥是秦汉匈奴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又一游牧民族政权。隋文帝曾击败东突厥,使东突厥归附隋朝。隋末中原陷入混乱,北方不设防,突厥趁机吞并契丹、高昌、吐谷浑诸国,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自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九年(626年),几年中,突厥贵族发兵侵扰中原地区不下五十次。武德四年八月颉利可汗扰代州(治今山西代县),总管王孝之拒之,全军覆没,总管李大恩据城自守,月余始退。武德五年(625年)四月,颉利可汗遣数万骑与刘黑闼共图代州,总管李大恩于新城(今山西朔县西南)自守,粮尽突围,部众溃败而死。八月,颉利率十五万骑入雁门,挠并州(治所在晋阳,隋改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有人劝谏唐高祖说:“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女子玉帛皆在长安故地也,若焚长安而他都,则胡寇自息矣。”唐高祖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皆以为然,遣宇文化及赴樊(湖北襄阳北)、邓(河南邓县)一带,寻找建都之地。 秦王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奈何以胡寇侵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至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迁都之议乃止。 秦王说到做到,贞观四年,也即六年以后,唐灭掉了东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