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洞穴的石笋如同大自然的“录像带”,记录了地球过去的气候变迁。7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获悉:该所黄土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解开了“东亚石笋δ18O记录缺失10万年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谜题。
石笋的氧同位素δ18O信号是研究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关键元素。在东亚季风区,华南中部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被长期视为响应夏季降水变化、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基准。然而,一个困扰科学界20余年的谜题始终未解:为何华南中部甚至东亚石笋δ18O记录未呈现出全球气候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特征?究竟它们记录的是什么气候信号?
通过开展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科研人员揭示:华南中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δ18O保存了夏季降水的信号,以及冬、春、秋季等非夏季降水的信号。这一多季节“混合效应”的识别,为重新理解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打开了全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章泽科介绍,这一新发现破解了我国东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研究中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强调了在解读“自然气候档案”时要关注气候季节性的关键作用。同时,该研究也为东亚和全球石笋δ18O记录物理意义的再认识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