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看到别人有难处,就想搭把手”——记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抚顺市退休职工张宝付

见状,正在接受采访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抚顺市退休职工张宝付坐不住了,时不时瞥向窗外:“抱歉,能不能稍等会儿再采访。新华大街地势低,现在积水肯定没过脚脖子了,我得去看看。”说话间,他抄起雨箅子钩,披上雨衣走出家门。

大雨中,张宝付半跪在水中,钩开雨箅子,积水瞬间翻涌。待积水疏通后,他迅速摆好警示牌,站在路边挥手示意行人绕行。雨水顺着帽檐倾泻而下,与汗水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双眼。

在抚顺,张宝付是家喻户晓的名人。2023年11月15日,69岁的张宝付在浑河边见到一辆轿车落水,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拼尽全力成功解救落水者。

当日,抚顺的气温在-5℃至9℃之间,市民用手机记录了他救人的过程。视频里,张宝付用尽力气将落水司机推上岸边,累得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浑身发抖。

视频在网上传开,瞬间引发全国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张宝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抚顺大爷”。因冰河救人壮举,他先后获得“抚顺市见义勇为模范”“百姓雷锋”“辽宁省见义勇为英雄”等荣誉。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宝付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载誉而归,张宝付比以往更忙了,社会各界纷纷邀请他作报告。

在抚顺市东洲区章党街道粮库社区,当张宝付分享救人经历之后,现场掌声雷动。居民王玉国激动地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要像张大爷一样勇敢救人!”

“救人可不能只靠勇气,更要讲究方法。就拿救落水的人来说,要从背后托住对方下巴,将其带到岸边。千万不要被对方死死抱住,不然既影响施救,还可能危及自身安全。”张宝付对大家说。

这份从容与专业,源于张宝付多年积累的救人经验——20世纪70年代,他救助过水中遇险的邻居;2006年,他在公园救起一名坠湖市民;2022年,他在外地旅游时连续救起两名落水游客。

“平时就热心肠,关键时刻更是冲在前。”在张宝付的邻居、老友和社区干部口中,记者听到了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在早市上,菜农解玉新一边整理菜筐一边感慨:“宝付可帮了我整整10年啊!”他回忆,张宝付早年常来买菜,得知解玉新腿脚不便、靠卖菜维生,便主动搭手帮忙。每天6点半,张宝付准时到摊位前运菜、择菜、售卖,一直忙到中午收摊,风雨无阻。

东洲区章党镇黄金村村民尚广昌和老伴儿种了40多亩玉米,每到农忙时节累得直不起腰。张宝付听说后,主动上门帮忙。春播时,他扛着锄头翻地、播种;秋收时,跟着一起掰玉米、装车、晾晒。“要不是他,这么多地我们老两口根本忙不过来!”尚广昌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同小区的刘咏春老人也常念叨张宝付的好:“我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每次买米面油,一个电话他就送上门。有一次家里水管爆裂,水漫得到处都是,他带着工具箱赶到,三两下就修好了。”

如今,顺城区新华街道华南社区建立了“张宝付便民服务工作室”,工作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维修工具,只要居民有需要,张宝付随叫随到。

作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张宝付每月都组织一次志愿服务大集,修家电、理发、磨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服务队。志愿者说:“跟着张大爷做事,心里暖和、踏实。”

日复一日的善举背后,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张宝付说:“我从小听雷锋故事长大,身边也有很多人学雷锋、做好事。在这种氛围里久了,雷锋精神就刻进了骨子里。现在,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就忍不住想搭把手。”

从冰河救人到日常帮扶,张宝付用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也让“雷锋城”的温暖光芒照亮更多人。

(辽宁日报记者崔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