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74年1月25日凌晨,王稼祥在病榻上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紧紧握住妻子朱仲丽的手

1974年1月25日凌晨,王稼祥在病榻上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紧紧握住妻子朱仲丽的手,哽咽着说出一句话:“千万要记住啊!”说完便陷入昏迷,再也没有醒来。朱仲丽坐在床边,连夜守着他,不愿离开半步,没人知道这句嘱托具体指什么,但她懂,他走得安静,留下的却是无声的重量。  

王稼祥,生于1906年,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身影出现在了革命征程的每个关键节点。  

1931年江西瑞金,从莫斯科归来的王稼祥初遇毛主席,与毛主席的一场谈话让他深受震撼,直言毛主席提出的理论通俗易懂,但蕴含的正是中国最需要的未来。  

彼时共产国际和党内多数人对毛主席的农村革命路线充满质疑,但王稼祥挺身而出,宣称只有毛主席提出的想法才走得通!  

1935年遵义会议上,腹部还嵌着弹片的王稼祥躺在担架上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这次投票被毛主席称为关键的一票,直接促成三人军事小组成立,中国革命的火种由此重燃。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当整风运动需要思想坐标时,王稼祥又以理论家锐利眼光提炼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为全党树立起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职,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利益,推动和平外交。  

1970年,王稼祥因心脏衰竭昏倒在工作岗位,住院期间全身器官持续恶化,医生坦言“熬过一天算一天”。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心系国家大事,在病榻上坚持阅读文件,关注国际形势。  

1974年,那场浩劫尚未结束,国家面临内外挑战,王稼祥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深知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他担心后人遗忘初心。  

所以,王稼祥晚年反复强调“历史不能重演”,他主张团结稳定,反对分裂动荡。那句“千万要记住啊!”可能指代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或对人民利益的守护。  

王稼祥的名字或许不如战场上的将领那样耀眼,但正是这样一位甘居幕后的革命者,用关键的支持、开创的理论、无私的奉献,在历史转折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