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奏上朝廷:“新疆不要了,对国我没什么影响,反正国土面积这么大。”
19世纪70年代的大清帝国风雨飘摇,西北边疆和东南沿海同时告急,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带着洋枪洋炮占领了新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霸占伊犁,英国人也想分一杯羹。
东南方向日本又发兵台湾,整个国家就像被架在火堆上烤,朝廷里吵翻了天,大臣们分成两派吵得脸红脖子粗,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保住海防,左宗棠梗着脖子非要收复失地。
李鸿章当时可是朝廷里的大红人,管着北洋水师,整天念叨着要把钱都花在买军舰上,他给慈禧算账说新疆就是个赔钱货,每年要花三百万两银子养兵,收的税还不够塞牙缝。
还说就算打下来也守不住,不如让当地人自己管自己,这话听着在理,朝廷里不少人都跟着点头。
可左宗棠不干了,拍着桌子说新疆要是丢了,蒙古就危险,蒙古要是出事,陕甘山西都保不住,到时候洋人直接就能打到北京城根底下。
慈禧老太太这时候也犯愁,国库里穷得叮当响,修园子的钱都凑不齐,可她想起当年跟着咸丰爷逃难到热河的苦日子,心里直打鼓。
到底是听李鸿章的省下钱来修颐和园,还是咬牙掏腰包支持左宗棠打仗?
思来想去,老太太一拍大腿,给左宗棠封了个钦差大臣,嘴上说得好听要全力支持,可要钱的时候却抠抠搜搜只给五百万两。
左宗棠带着棺材上路的时候,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仗难打,朝廷给的钱连零头都不够,他得自己想办法搞钱。
先是跟洋人借了1375万两,又找国内商人凑了846万两,这才勉强把军饷凑齐,兰州城里日夜赶工造枪造炮,把德国人的枪炮拆开了仿造,硬是让士兵们用上了新式武器。
运粮的队伍分四路往新疆送,河西走廊的骆驼队排出去几十里地,包头来的粮车能把戈壁滩压出车辙印。
打仗讲究个策略,左宗棠把地图铺在帐篷里研究了大半年,他先打北疆再打南疆,像切西瓜似的把敌人切成两半。
每打下一个地方就稳扎稳打,粮草弹药备足了才往前推,乌鲁木齐城头插上清军大旗那天,阿古柏的部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
新疆老百姓被欺负了十几年,看见官军来了都拿着坎土曼出来帮忙,仗越打越顺,一年多工夫就把新疆全境收复,就剩下伊犁还在俄国人手里。
要回伊犁这事儿更窝火,朝廷派去谈判的崇厚被俄国人灌了几顿伏特加,稀里糊涂签了个赔钱割地的条约。
消息传回来,左宗棠气得把茶杯都摔了,六十八岁的老头子又要带兵出征,这回他学聪明了,把队伍分成三路往伊犁压,自己坐着马车拉着棺材走在最前头。
俄国人刚打完土耳其,本来就没多少兵,看见这阵势赶紧改口说要重新谈。
最后签的《伊犁条约》虽然还是要赔四百万两银子,但好歹把伊犁城要回来了,左宗棠站在天山脚下看着收复的疆土,心里明白这仗赢得不容易。
要是当初听了李鸿章的鬼话,现在天山南北早挂上外国旗了,新疆的老百姓能重新过安生日子,种葡萄的种葡萄,放羊的放羊,多亏了这倔老头带着棺材拼老命。
说到底,这场仗能打赢靠的是三样:左宗棠的倔脾气、老百姓的苦撑、还有那么点运气,朝廷虽然抠门,但好歹没拖后腿;俄国人虽然凶,但自家后院也着了火。
新疆这160多万平方公里能保住,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喘气的空间,要不说关键时刻还得有硬骨头顶着,要不然老祖宗留下的地盘指不定被切成几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