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8岁的王采玉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子蒋介石说:“瑞元啊,我不愿跟你父亲合葬,找一个甲字穴,对你的仕途也有帮助。”
浙江奉化溪口镇有座不寻常的墓地,里头埋着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这处墓地背后藏着不少讲究,从选址到修建处处透着门道,说它是民国时期风水文化的活标本也不为过。
王采玉这老太太可不简单,年轻时守寡吃尽苦头,后来嫁给盐商蒋肇聪生下蒋介石。
别看蒋肇聪外号叫"黄鳝"精得跟泥鳅似的,做生意是把好手,家里头全靠着这位老太太撑场面。
王采玉自己没读过多少书,眼光却毒得很,硬是咬牙把儿子送到日本留学,国民党起事那会儿别人躲着走,她偏把儿子藏家里。
老太太咽气前特意交代了两件事:头一桩是不跟丈夫合葬,第二桩要找个"甲字穴",懂行的人明白,这是要给老蒋家改运,当时民间都传,说这老太太怕是看出儿子要干大事,提前给铺路呢。
要说这墓地的位置,那真是费了老鼻子劲,风水先生拿着罗盘在山里转悠大半年,最后相中白岩山脚下一块叫杜鹃谷的地方。
这地界三面环山活像个太师椅,正对着溪口镇,春天满山杜鹃花开得跟火烧云似的,最绝的是山坡上长着当地名茶"雪窦春",茶香混着花香,说是能聚财纳福。
建墓的动静可不小,从1923年开工到1930年才弄利索,老蒋专门修了条三丈宽的青石墓道,山脚立着五米高的石牌坊,牌坊后头还盖了个"下轿亭",甭管多大的官儿,到这都得下马步行。
半山腰的"孝子亭"里立着块大石碑,刻着孙中山亲笔写的"蒋母之墓",这面子给得够足。
墓庐起名叫"慈庵",青砖灰瓦修得跟小宫殿似的,里头供着老太太的画像,墙上挂满老蒋和国民党要员的题字。
要说这地方可不光是墓地,国民党内斗得鸡飞狗跳那会儿,各派大佬常跑这儿喝茶议事,倒成了个特殊的外交场合。
有件事挺有意思,当年给老太太选墓时,风水先生特意在墓前留了块空地,说是给后人留"明堂",后来老蒋在台湾听说大陆把蒋家祖坟保护得好好的,还专门托人带话感谢。
这事儿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里白纸黑字记着,说"奉化墓庐保存完好,溪口风貌如旧"。
不过话说回来,这墓修得再讲究也架不住时势变迁,1949年老蒋兵败如山倒,临走前特意跑到母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
现在去溪口旅游的人,导游都会指着墓前那片茶树说:"瞧见没?当年茶树都是单数栽的,取个'阳数'讨吉利。"
要说这墓地的门道,最玄乎的还得数朝向,一般墓地都坐北朝南,蒋母墓偏偏反着来,有懂风水的老人说,这是要"背靠祖山面朝水,脚踏金阶步步高"。
您还别说,老蒋后来还真混成了国民党一把手,应了这风水局。
现如今这墓地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春天去还能看见满山的红杜鹃,游客们听着这些陈年旧事,看着青石板上磨得发亮的莲花纹,倒像是穿越回了民国年间。
只是不知道老太太地下有知,看着如今这番光景,又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