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从新经济镇出击,占领了米尔诺格勒(季米特洛夫)东面的米格诺格拉德斯卡娅采矿和加工厂,这里是乌军构筑的坚固防御阵地。俄军等于敲开了季米特洛夫东面的坚硬外壳。 抵挡不住俄军攻势的残余乌军逃到了米尔诺格拉德斯卡娅,接下来还会继续往季米特洛夫撤退。 现在的季米特洛夫交通断绝,乌军丧失了人员轮换和补给能力,属于困兽犹斗。 战术革新的碾压效应 俄军攻克采矿厂的关键在于滑翔制导炸弹的体系化运用。7月俄军单日投掷超200枚FAB-1500炸弹,其中3000公斤级钻地弹可穿透6米混凝土工事,直接摧毁乌军依托矿井隧道构建的"地下堡垒"。此前乌军曾在此阻挡俄军一年,但现代精确打击已让传统要塞彻底失效。 补给绞杀的战略窒息 季米特洛夫仅存的帕夫洛格勒公路遭俄军FPV无人机全天候封锁,7月记录到1500次精准伏击。乌军弹药储备降至72小时警戒线,战地医院被迫用口红标注伤员血型。更致命的是,俄军电子战部队仿冒指挥部频率发送假命令,诱使两个连误入雷区遭全歼。 心理防线的全面崩塌 残余乌军退守季米特洛夫实为绝望之举——城内已潜伏超600名俄军敢死队,占据铁路北侧6处据点实施"中心开花"战术。这些精锐小组携带信号干扰器瘫痪乌军通讯,制造多起友军误击事件,导致守军信任体系瓦解。 西方援助的致命迟滞 乌军技术代差在巷战中暴露无遗:德制豹2A6坦克被"短号"导弹贯穿时,乘员在1500℃金属射流中汽化;而北约承诺的F-16战机因飞行员训练滞后,未能如期夺取制空权。克里沃罗格机场遇袭更焚毁23名西方顾问及库存"风暴阴影"导弹,暴露后勤链脆弱性。 观点:体系对抗的时代终局 季米特洛夫的陷落揭示现代战争核心逻辑——单一要塞再难抵御多域作战体系。当俄军以无人机蜂群(月均6000架次)瓦解防御、用电子战制造认知迷雾、借高速穿插切断补给时,乌军固守待援的幻想终成泡影。历史将证明:没有自主国防工业与制信息权的军队,纵得万国军援亦难逃战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