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

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可以整夜贪欢。陆小曼不堪其扰,才执意离婚,为此还苦了后来的丈夫徐志摩。 曾经的风华绝代的陆小曼,绝对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女神”级别的人物。 1922年,年仅19岁的陆小曼,嫁给了新郎王赓。 南方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前途无量,并且家世显赫。 所有人这觉得这是这段婚姻即将是世间美满的一段婚姻,也就是所谓的“天作之合”。 然而,这俩人压根就不合适。 所有的美好,像童话故事一样,这都是外人吹嘘的,事实压根就不是这样的。 这俩人的择偶标准就不一样。 王赓是典型的“事业型”男人,他需要一位光彩照人的妻子作为社交场上的点缀,一位能为他打理家事、维持体面的“贤内助”。 而陆小曼本身钟爱的是诗词画意、艺术沙龙,她过的应该是那种文艺生活。 王赓虽然也喜欢陆小曼,但他爱的是美貌。 回到家中,他与陆小曼谈论的是军事部署、政局变幻,这俩人想的都不一样。 精神世界上有隔阂也就算了,毕竟忍一忍还能过。 然而,连最私密的夫妻生活,也变成了陆小曼无法言说的噩梦。 据她的好友赵清阁后来透露,王赓精力异常旺盛,对房事有着无止境的需求。 他将此视为丈夫理所当然的权利,是表达爱意的方式。 然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近乎生理本能的索求,对陆小曼而言,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和折磨。 她感到的不是爱意,而是压力。 长此以往,这种痛苦让她身心俱疲,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恐惧和抗拒。 原本应是休息做美梦的卧室,成了她夜夜惨叫的牢笼。 正是在这种身心备受煎熬的境地下,诗人徐志摩闯入了她的世界。 徐志摩的热情似火,他的浪漫诗情,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陆小曼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共鸣,让陆小曼感觉到了人生的变化。 正是在这个时候,徐志摩俘获了陆小曼绝望的心。 在陆小曼眼中,徐志摩不仅是爱人,更是将她从痛苦深渊中拯救出来的英雄。 她觉得世界上只有徐志摩她。 为了挣脱与王赓的婚姻,陆小曼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她不仅要承受来自父母家族的强烈反对、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更决定打掉腹中王赓的孩子。 这在当时,可是要接受世人唾骂的行为,陆小曼也是硬生生的扛下来了。 她只想获得自由之身,然而和懂他的徐志摩永远在一起。 然而,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后她留下了严重的妇科后遗症。 这次手术不仅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更导致了她终身的病痛,时常腹痛难忍,身体变得异常虚弱。 1925年,陆小曼终于与王赓离婚,第二年她与徐志摩幸福的结为连理。 她以为逃离了噩梦,迎来了新生。 然而,第一段婚姻留下的身心创伤,并未因新生活的开始而愈合。 为了缓解腹痛,在朋友翁瑞午的建议下,她开始吸食鸦片。 起初只为镇痛,但很快,鸦片的作用让她开始上瘾。 昂贵的鸦片,连同她习惯了的上流社会奢华生活方式,成了压在徐志摩肩上的沉重负担。 为了供养陆小曼的开销,曾经潇洒不羁、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徐志摩,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他开始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课,拼命写稿赚取稿费,甚至不惜变卖家产。 生活的重压磨去了诗人的浪漫棱角,将他变成了一个为五斗米折腰的“打工人”。 经济的拮据、陆小曼对鸦片的依赖以及她不愿离开上海舒适圈的态度,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徐志摩希望陆小曼能随他去北平生活,远离上海,戒掉鸦片,过上平淡的生活。 但是,鸦片这种东西怎么可能说戒掉就戒掉,这太难了。 1931年11月,经过一次争吵后,徐志摩准备搭乘一架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演讲。 临行前,两人再次为经济问题、搬家问题以及陆小曼的烟瘾爆发争执。 徐志摩带着失望和怨愤,登上了那架名为“济南号”的飞机。 谁也没有想到,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毁,徐志摩当场遇难,年仅36岁。 徐志摩的罹难震惊全国,舆论开始疯狂指责她的奢侈、任性、沉迷鸦片,认为是她间接“逼死”了天才诗人。 然而,当我们回溯源头,悲剧的种子早在陆小曼与王赓的婚姻中就已埋下。 王赓在夫妻生活中的过度索求,是陆小曼身心遭受重创的起点,迫使她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为此付出了丧失生育能力和终身病痛的代价。 这病痛又将她推向鸦片,而鸦片最终成为压垮她和徐志摩婚姻,甚至间接导致徐志摩死亡的导火索。 或许正是因为环环相扣的因果,构成了陆小曼令人唏嘘的悲情一生。 陆小曼虽然勇敢地反抗了一段婚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由,但没有调整好自己反而将上一段的不幸带给了下一段婚姻的徐志摩。 这对于谁都是不公平的! 主要信源:(搜狐网——“换寿衣!换棺材!”陆小曼大闹徐志摩葬礼,差点扒下死人衣服)

评论列表

一别经年
一别经年 2
2025-08-06 13:14
身在福中不知福
用户14xxx75
用户14xxx75 2
2025-08-06 13:16
不懂,不要乱编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