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开国中将张国华的骨灰送达北京时,周总理悲痛的说道:“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毛主席更是黯然神伤:“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北京西郊机场细雨蒙蒙,周恩来总理取消了全部外事活动,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一位老战友的骨灰,工作人员试图为他撑伞,他却摆摆手,独自伫立雨中,目送飞机缓缓落地。 这位开国中将的突然离世,让共和国的两位最高领导人陷入深切悲痛,周总理低声感慨:“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毛主席得知噩耗后良久未语,神情黯然:“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生于江西永新,出身贫寒农家,15岁那年,他参加革命,投身于王佐、袁文才的部队,成为最早的一批红军战士之一,彼时他将原名改为“国华”,寓意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 从井冈山出发,他随队伍转战南北,经历长征,翻越雪山草地,严守军纪,不扰民不掠财,一步步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红军政治部青年科长,他少言寡语,但事必躬亲,常在战斗间隙组织青年学习,提振士气,他的名字,在那支年轻的红军队伍中渐渐被人记住。 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豫皖苏边区,那里环境恶劣,敌情复杂,他带兵作战之余,创办“随营军校”,在艰难条件下边打边教,两年间培养出四千多名干部。 这些人日后活跃在多个战区,成为骨干力量,他治军严明,要求部队严守纪律,即便缺粮,也不能动百姓一口饭,他常年穿一身打满补丁的旧军衣,从不特殊对待自己,久而久之,赢得了官兵一致的信任。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深入敌后,打游击、设伏击、破据点,灵活应对敌人围剿,淮海战役中,他所率部队穿插敌后十八昼夜,完成合围关键任务,被视为中原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1949年,他率十八军参加西南战役,解放四川,本拟进入地方从事建设,却在1950年初接到中央命令,调赴西藏,彼时西藏和平解放谈判陷入僵局,毛主席点将:“就让你这个江西老表再走一次长征吧。” 当时部队刚刚在川南安顿,突然接到进藏命令,士气波动,张国华没有强行命令,而是以身作则,稳住军心,可就在准备进藏前,他的女儿突发重病住院,他身为军长,未能及时赶到医院。 等处理完军务前往探视,孩子已经离世,他将悲痛深埋心底,未向任何人诉说,转身继续带兵出征,进藏途中,他坚持不扰民、不进寺庙、不取一针一线。 即便缺粮,也组织战士挖野菜、打猎维生,他亲自编写《高原作战手册》,在每个宿营地组织干部学习藏语和西藏政策,为和平接触打下基础。 昌都战役是进藏后的第一战,他指挥部队翻越雪山冰川,仅用十八天即完成合围,五千多藏军缴械投降,战后西藏局势转稳,为《十七条协议》签署提供了条件。 和平解放完成后,张国华主动请缨留下,长期驻扎西藏参与建设,他带领部队开荒六万余亩,解决高原粮食短缺难题,主持修建康藏公路,打通雪域天险,创办学校、医院、电站,推进医疗与教育普及,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金珠玛米”,意为“会发光的解放军”。 1959年西藏骚乱,他临危受命指挥平叛,行动果断,局势迅速恢复稳定,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他提出“打头、切尾、斩腰”战法,指挥部队分割包围敌军,仅一个多月便彻底结束战斗。 印军三个旅被歼七千余人,边境局势由此稳定,他在前线指挥所通宵达旦,用红笔在地图上标注每个连队的进攻路线,从不离前线半步。 晚年张国华健康每况愈下,1971年体检结果显示其心脏已比常人大三分之一,肝脏肿大严重,他将诊断书锁进抽屉,继续奔波在西藏各地,审工程图纸、查用水问题、巡视民房修建。 1972年2月21日,在成都主持边疆建设会议时,他突然倒在讲台,再未醒来,终年58岁,他的遗体被送往北京,中央为之震动,追悼会上,周恩来亲自审定悼词,特意加上“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字句,以致敬这位用生命守护边疆的老将军。 在西藏军区军史馆里,仍保留着他那件打满补丁的将校呢大衣,它沉默地讲述着一个人从红军少年到共和国将军的全部旅程。 他没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道路、桥梁、学校和一段段藏民记忆,他的忠诚、刚毅、朴素与担当,早已融入雪域高原的风中,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佛光将军”——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