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于鑫潘怡羽
炎炎夏日,我们最不能离开的电器一定是空调、电扇和冰箱。自动化的制冰厂内,24小时不停运转,每天生产3000条左右冰块,出货量近300吨。而倘若回到古代,没了这些“解暑神器”,人们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不少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人在房屋内放置一个装满冰块的大缸,用来降温消暑。那么古人夏季从哪儿弄来这么多块冰?又是怎么保存的呢?
影视剧中古人用冰块降温的场景
古人藏冰,一般是头年冬季从河湖中取冰块,藏于冰窖之中,以备来年使用。《诗经·七月》中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即冰窖。至少从周朝时起,古人就有凿河采冰、冰窖藏冰的做法。紫禁城里也有藏冰用的冰窖。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历史上曾有五座冰窖,可藏冰两万五千块。
古代冰窖里的冰均采自天然,史书中称之为“打冰”。古人一般会在“三九”时打冰,因为此时天气最冷,冰冻得最坚硬。打冰一般会在夜间进行,皇家派专人到紫禁城周围的河湖上取冰,挑选那些“明净坚厚”的部位,凿成五寸见方的冰块。冰窖的南北墙上有謻门,制备好冰块后,开謻门将冰运进城中。运到冰窖里的冰要等到第二年夏天才会被取出。
(汉朝王侯墓里就已经有冰窖)
皇家有在立夏日给文武大臣赐冰消暑的传统。自暑伏日起直至立秋,各衙门按等级大小都有冰块的份例,由工部统一颁给冰票,按需自行支领。如此大量的冰块从头年冬天入藏,直至第二年夏季才取出使用,其间冰块会不会融化?
事实上,古人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存放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冰块会融化,所以在采冰时,有“三其凌”的说法,也就是需要工匠们备足所需用量三倍的冰量,以防冰块融化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