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中国赞]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有在德国的博主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

[中国赞]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有在德国的博主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信源:人民资讯——活到老干到老!”德国拟将退休年龄推至68岁!)   谈及老年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便会浮现。一边是欧洲街头活力四射的银发族,在旅途中乐此不疲;另一边则是国内病房里,靠仪器维系生命的老人,周遭是家人的无奈与心痛。   这两幕景象,并非夸张的想象,而是中西方晚年生活反差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同是生命黄昏,有的活出了精彩,有的却被病痛和医疗束缚?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密码和社会机制。   在欧洲,老年人很少被年龄定义。七八十岁仍是咖啡馆常客、公园风景,甚至跨国旅行主力。一位在德博主观察到,当地老人极少长期卧床、靠医疗设备延续生命。   他们倾向享受时光、完成梦想,直至自然终老。积极心态加上锻炼和均衡饮食习惯,让他们显年轻,也少因小病就医。   有趣的是,欧洲社会不将老人视为“弱势群体”或“社会负担”,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做志愿服务、学习新技能,让退休生活充满价值感。   他们认为生命价值在于质量精彩,而非长度无限拉伸。为此,某些国家将安乐死合法化,为饱受不治之症折磨的老人提供有尊严结束生命的选择。   然而,转回国内却是另一番光景。六七十岁的老人多是“老病号”,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常相伴。医院成了他们第二个家,每周“打卡”几次很常见。更心酸的是,不少老人生命最后阶段长期卧床,被医疗设备包围,家人在病床前日夜守护,身心俱疲。   这种普遍的脆弱并非偶然,它与文化中“休养”观念有关。很多人觉得退休应“安稳”,勿“折腾”,这限制了老年人生活半径与社交活动。   传统高油高盐饮食习惯,为晚年慢性病埋下隐患。此外,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医院,老人小病也需排长队,既耗精力又增加交叉感染风险。而且当前医疗体系更侧重“治疗”而非“预防”。   这背后深层原因指向对“孝”与“生命”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孝道”常被理解为不惜代价延长父母生命,哪怕老人痛苦,“好死不如赖活着”强调生命优先。   所以,出于孝心,子女常送病危父母进 ICU 并用尽医疗手段。但这种执着是慰藉子女还是延长老人痛苦?“久病床前无孝子”或许已给出答案。    相比之下,欧洲社会更尊重“个人意愿”和“生命尊严”。一位荷兰老人曾说:“我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失去生活的尊严。如果有一天我无法自理,我会选择有尊严地离开。”这种对生命质量的看重和对自主选择权的捍卫,让他们不愿被无休止的治疗所捆绑。   进一步看,社会体系导向加剧了这种反差。中国的社区医疗薄弱,这也就导致老人遇健康问题就涌向大医院。而在欧洲,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定义不同,他们被视为积极的“社会参与者”,经验和智慧是宝贵财富;国内老人则易被归为需“供养”和“照顾”的群体。   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养老观念了。老年生活不应只是“养病”,更可以是追求身心活跃的“乐活”状态。对“孝道”的理解,也需要从单纯地“延长生命”,转向“尊重意愿”和“保障尊严”。   这既需观念转变,更需体系支撑。医疗体系重心应从“治疗”前移至“预防”与“社区健康管理”,让老人在家门口解决多数健康问题。   还应更开放深入地开展生命末期医疗选择的社会讨论,探索符合国情的尊严死亡路径。同时,为老人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使其从“被照顾者”变为“价值创造者”。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长度的物理延伸,而在于质量与尊严。欧洲老人的生活状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它提出的真正问题是:当生命走向终点,社会与家庭究竟应该为老人提供什么?是无条件地延续呼吸,还是尊重其个人意愿,保障其有尊严、有质量地走完最后一程?这个选择题,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