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表演式挑衅”!无耻!日本和印度各干了一件恶事,事关中国,有三招可反制。8月2日

“表演式挑衅”!无耻!日本和印度各干了一件恶事,事关中国,有三招可反制。8月2日,中国人民在看《南京照相馆》中日寇的残暴,为《731》档期排定9月18日而称赞体制内有高人,日本却宣布,8月8日至21日将展出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原件。其实是内宣诏书。8月3日至4日,印度海军四艘主力战舰开进南海争议水域,与菲律宾举行首次双边海上联合军演。演习地点直指黄岩岛邻近海域,距中国实际控制区域仅数十海里。 当历史的烟云被刻意裁剪为幻影,当远洋的舰船在敏感海域踏出虚浮的舞步——日本与印度近期的两出“戏码”,看似剑指中国,实则透出战略格局中的某种困顿与失焦。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即将展出的所谓《终战诏书》原件,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历史迷障。这份1945年8月15日通过广播昭告日本军民的诏书,其核心要害在于“内宣”定位。诏书中对战争责任的描述刻意模糊,仅以“战局未必好转”轻描淡写,对受害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与战争性质闭口不提。它绝非国际法意义上的正式投降文书。更具法律效力的,是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以及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苏四大国正式递呈的投降文件。选择此时高调展示这份内宣诏书,其时机耐人寻味——它紧邻中国社会自发铭记抗战历史的氛围(如电影《731》定档9月18日),更像是一种对冲,意图用“终战”叙事稀释甚至覆盖侵略罪行。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技术性处理”,试图在字里行间维系一种虚幻的“体面”,却恰恰暴露了面对历史真相时难以直面的怯懦。 与此同时,印度海军的四艘舰艇驶入南海敏感海域,与菲律宾展开首次双边海上联演,地点直指黄岩岛附近。尽管在中国海空力量严密监控下,印舰始终徘徊于黄岩岛10公里之外的安全距离,未敢越雷池半步。这看似“耀武扬威”的举动,实则透出三重尴尬:其一,力量投射的窘迫。印度海军主力远涉重洋,在远离其传统势力范围、且中国拥有强大区域拒止能力的海域活动,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威胁,暴露其力量投射半径与战略雄心之间的落差。其二,战略目标的模糊。印方此举究竟是为深化与菲关系?抑或是向美国“印太战略”递上“投名状”?再或是对华谈判的某种筹码?目标不明导致行动犹如无的之矢。其三,潜在的风险失控。在中国核心利益区域进行此类高调展示,极易擦枪走火,印度显然并未准备好承担由此引发的直接对抗后果。这更像是一次“付费巡演”,其高昂代价与微弱收益不成正比。 面对此类“表演式挑衅”,中国无需随之起舞,更无需过度反应。真正的大国反制,贵在精准与定力: 以史为鉴,筑牢历史认知的堤坝:对于日本的历史叙事操弄,中国应持续深化抗战史研究与国际传播,尤其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等国际平台,系统整理并提交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铁证。同时,强化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自觉认同。历史真相是最强大的武器,任何文字游戏在铁证面前终将苍白无力。 以法为剑,彰显规则的力量: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需坚定不移地依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行事。针对域外力量介入,应联合东盟国家,加速“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进程,压缩外部势力介入的法律与政治空间。对于印度舰艇的“无害通过”,保持专业、克制的海空跟踪监视,本身就是主权宣示与国际法的实践,其威慑力远胜于无谓的口水战。 以合作为锚,稳固区域信任之基:化解挑衅的根本在于深化区域合作纽带。与东盟国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高质量基建、经贸往来,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释放共同发展红利。在安全领域,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如联合反海盗、海上搜救、灾害应对等,用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构筑区域和平稳定的压舱石。当合作共赢的蛋糕越做越大,挑拨离间的空间自然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