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我国纺织手工业的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先民

我国纺织手工业的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先民已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   原始社会时期,黄河、长江一带的先民们就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类和狩猎所得鸟兽类身上收集到的羽毛,用搓、绩等各种编织方法加工成衣物。   随着时代的演变,根据《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记载关于原始社会形态下对动物毛发的使用。   除了平民所穿的织造粗疏麻织物,又衍变出多样化的织物品种,出现了通经回纬的缂毛等毛织物,尤以新疆丝绸之路出土纺织品数量众多且最具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家庭手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大经济形态,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贸易往来频繁。   由此可见,纺织品可以反映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有利于揭示某一时代的经济、历史、社会发展状况。   此外发现《天工开物》记载:“织机、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魏书·西域传》中明确记载了龟兹已经生产氍毹,即带有花纹的毛织毯。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迁徙,马、羊、牛是常用牲畜,也有骆驼、驴、骡、駃騠、騊駼、騨騱,通过狩猎所得牲畜之肉为主要食物,穿皮革衣物,披带毛的皮袄。   因此,毛纤维是新疆先民最常采用的纺织原材料。自古以来,服饰是必不可少的,衣服的款式和颜色亦是等级地位划分的标志。   随着越来越多天然染料被用于染制织物,我们应该不仅注重它所表征的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传播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贸易发展促使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次航海,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沿途的国家,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吸纳周边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奠定了现代中国作为世界多民族东方大国的疆域版图和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大国地位。   丝绸之路上服饰曾作为商品或丝绸作为货币进行流通,经过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运输、交换、销售,促使亚非欧三国紧密联系,具备多元文化发展属性。   国内尤以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地区纺织业为主,近几年在新疆罗布泊古墓沟遗址、且末扎滚鲁克、尼雅遗址等出土过许多纺织品,包括棉、麻、丝、毛类,多为毛纺织品。   不少学者对新疆出土纺织品开展过研究,主要划分为纤维种类鉴定、染料成分与染色技法、织物编织工艺、纹样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   通常把直径几微米至几十微米,长度是其直径数倍的物质叫做纤维。   其中,具有一定长度、细度、强度、可弯曲和可服用性能,用于制作织物的纤维统称为纺织纤维,纤维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形成颜色各异的织物。   纤维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根据纤维的生物特性可以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三类。   植物纤维分为棉、麻,动物纤维包括丝、毛。通过对其表面形态及内部物理性质的分析,可以对其进行鉴定。   既可以运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外观形态特征,也可以运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燃烧实验等区别其内在理化性质。   当纤维纵向存在天然扭曲,呈扁平带状属于棉纤维,表面有竹状横节且长形带状为麻纤维,丝纤维表面透明光滑、纵向有条纹,表面粗糙有鳞片则属于毛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