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空军基地遭重创,5架战机被毁,三名英国“游客”引爆疑云
这年头,战斗机不是在战场上打没的,是在家门口被人点名爆破的。
8月3日晚上,俄军克里米亚的萨基空军基地又挨了一记闷棍——5架战机被精准摧毁,连带着一个武器库也起了火。俄方损失1架苏-30SM,另有1架受损,苏-24战轰被干掉了3架。算笔账,苏-30SM一架三千多万美元,苏-24也不便宜,这一晚下去,差不多2亿美元打水漂,血亏。
重点是,俄军连个像样的拦截动作都没整出来。明面上说已经升级防空系统,结果还是拦不住——乌克兰的“吸血鬼”无人机,硬是穿透了俄军的“铁布衫”,像个经验丰富的盗贼一样,直捣黄龙。
你要说乌克兰的无人机越来越牛了,这确实是真的。但真问题不止在技术上,而是背后的人是谁?
谁在操盘?
这次袭击不是孤例,而是“组合拳”的一部分。
前一天夜里,也就是8月1日至2日,乌克兰就已经分别打了三处目标:一是俄罗斯南部的新库伊比雪夫斯克炼油厂,二是佳吉列沃空军基地,三是俄南方某无人机工厂。
最狠的是炼油厂,15次爆炸火球冲天,视频都快成灾难片素材了。空军基地那边,油库被引爆,直接炸瘫了半个基地。虽然无人机工厂防守稍强,没被完全打穿,但整轮袭击下来,俄国内部很清楚,这不是乌克兰单干能整出来的手法。
这不是“快递式炸一炸”,是“精准定位+多点协同+远程突防”。战术上,已经脱胎换骨。
问题来了,乌军哪来的这本事?
这时候,三名“英国游客”的事就浮出了水面。
据“The Khyber Mail”爆料,在奥恰科夫附近的一个乌军无人机指挥基地里,俄特种部队搞了一次渗透行动,直接生擒三人。这三人是谁?表面上是英国公民,实际身份——分别来自英国特种空勤团(SAS)、国防部和军情六处(MI6)。全是干真活儿的,不是打酱油的。
俄方还没完全放料,英方已经慌了,外交部连夜发声明:这仨是“游客”,迷路误入军事基地。你说你旅游能旅游到人家导控中心里?还是在前线?
俄方当然不认,说白了,就是你英美人手伸得太长了,伸到我们眼皮子底下了。你搁这儿搞事,还想装人畜无害,俄军不吃这套。
这事已经不只是情报斗争了,而是战略层面的信息撕裂: 一边是乌克兰的无人机越来越精准,行动越来越体系化; 一边是俄方接连被打懵,却始终找不到源头。现在源头有了——可能就是这些穿着“游客马甲”的指挥官。
讲真,这事让人想起2023年乌军攻击普斯科夫机场那回,当时也有类似的手法,也是无人机突袭,一夜干废两架伊尔-76运输机,当时就有传言说背后有外部人员操盘,现在看,不是空穴来风。
而且,这些“游客”不是第一波。
去年俄军在前线抓住过英国籍雇佣兵,还是SAS出身,正在给乌军教人操控无人机。再往前,有波兰语、法语、德语的各种教官、情报员穿梭在乌克兰指挥系统里。很多“乌军作战计划”,其实就是北约的“外包项目”。
今天这三位英国人,只是被抓了而已,还有多少人,没被抓、没被曝光,还藏在乌克兰军队各级系统里?难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军现在的打击能力,是加了外挂的。
对俄罗斯来说,这事不是“飞机被炸”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防空体系漏洞、无人机反制技术迟滞、乃至整体情报战失效的问题。
而对北约来说,这就是个模糊边界的灰色战争操作——没有官方身份,但干的是国家级军力输出的活儿。
要是俄罗斯这次真把三人身份公开,撕破脸,那问题就大了,伦敦恐怕得跳脚。北约要不要承认干预?要不要为乌克兰的突袭背锅?这事会直接撞到“北约不直接参战”的政策底线。
所以,西方这边现在死压消息,俄方这边还没放狠话,但气氛,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
更别忘了,现在是8月初,离特朗普自己定的“俄乌停火最后期限”只有几天。要是这几天还在不停出事,那俄罗斯怕是真的要考虑升级手段了。
而这种升级,已经不是打击无人机基地这么简单了,很可能会转向“定点清除+跨境报复”。甚至,把某些“外国人”拉进正式的目标名单。
总之一句话,现在这场战争,已经不是俄乌之间的单纯较量,而是背后操盘手之间的明争暗斗。 而这三个“英国游客”,不过是冰山一角。